《水滸》人物圖譜

吳桃源(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教師) |2008.04.07
5376觀看次
字級

中國木刻版畫,從最早見於文獻的唐懿宗咸通八年(西元八六八年)的《金剛般若經》卷首圖,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一九四四年四川出土的《陀羅尼經咒圖》則更早,約在西元七五七年)。而由唐發展至明,其鐫刻目的也逐漸由宗教供養轉向世俗生活,這使得明朝萬曆至天啟年間的五十多年裡,因刻書盛行、書肆競爭,成為中國木刻版畫的黃金年代。這其中更因市民文學(戲曲小說)的興起,使木刻插圖蔚為風潮,也造就了史上有名的三大刻印流派--金陵派(江蘇)、建安派(福建)與新安派(安徽)。



「品茶圖軸」 明末陳洪綬繪 絹本設色 76x50公分 朵雲軒藏



做為明朝四大奇書之一的《水滸傳》,由於成書年代約在弘治、正德時期,當時已有最早的文字刻本--《京本忠義傳》以及《忠義水滸傳》,但均無附圖。直到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年),《水滸傳》的木刻插圖才正式登場,顯然拜萬曆的木刻黃金年代所賜。

當時三大刻印流派之一的建安派,因投注較多心力於《水滸》的木刻插圖,也為自己建立了獨具一格的插圖風格酖酖上圖下文,此種圖文並茂方式,古樸易懂,深受市井小民喜愛,不僅成為建安版的特色,也從此帶動《水滸》插圖的風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所繪製的《水滸葉子》。

陳洪綬(一五九八~一六五二年)字章侯,號老蓮,擅山水、花鳥、草蟲、人物。所繪人物清奇古怪、誇張獨特,頗受唐代周昉仕女畫、宋代李公麟人物畫影響,從纖細工整到簡筆疏放,時而具高古游絲(鐵線描)的遒勁有力(曹衣出水),時而表現蘭葉描的柔媚飄逸(吳帶當風)。白描的《水滸葉子》,即是兼具此兩種風格的作品。

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陳洪綬為解周孔嘉八口之家的燃眉之急,特以四個月的時間繪出《水滸葉子》,供其市售以度難關(據張岱《陶庵夢憶》,張岱兄弟向與陳洪綬交厚,周孔嘉乃張岱友)。

沒想到此圖繪出後,竟成為市井小民的最愛。所謂「葉子」,乃是一種博戲或行酒令用的紙牌。《水滸葉子》廣為流傳後,崇禎十四年新安派木刻名手黃一中更為其鐫刻出歷久不衰的木刻版畫。

黃一中,字肇初(一作肇福),生於萬曆三十九年,除為陳洪綬製作有名的《水滸葉子》外,據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記載,他應是黃氏家族唯一和陳洪綬長期合作木刻版畫的代言人,例如《博古葉子》、《西廂》、《嬌紅記》等(不過坊間所見《西廂》、《嬌紅記》的鐫刻者則另有他人)。

從建安派帶動了《水滸》插圖風氣開始,到大畫家陳洪綬以及新安派(亦稱徽派)木刻名家黃一中繪製出《水滸葉子》,可以想像對《水滸傳》的閱讀所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水滸葉子》雖僅繪出四十人物,離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還差得遠,但陳洪綬所選四十人,是根據宋代畫家李嵩所繪的《宋江三十六人像》、宋末元初畫家龔聖與為李嵩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贊‧序》,以及《大宋宣和遺事》中的三十六將姓名,再酌以增減。

若稍微核對《水滸傳》七十回以前的情節與人物出場順序,似乎亦有助於理解陳洪綬所選四十人的理由。

《水滸傳》的木刻插圖發展到了清光緒年間,又有一套《水滸全圖》的出現,而且託名為明初畫家杜堇所繪,刻工精美,共五十四幅圖,一百零八人,惜所繪人物神態韻味顯然不及杜堇之《九歌圖卷》;再者,杜堇為明初畫家,若當時《水滸全圖》已繪出,為何不選在木刻黃金時代的萬曆年間刻出,反而拖延至清光緒?僅以《水滸全圖》中的魯智深為例,其衣袂線條與陳洪綬《水滸葉子》中之魯智深相仿,難道是陳洪綬仿杜堇?

其實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並非個個出色,是否有必要將每人繪出,見仁見智。最怕的是不同人物的代表性事蹟重複性高,反而斲傷了此一文學名著的可讀性。這也是筆者選用陳洪綬《水滸葉子》四十人為代表的理由。

《水滸葉子》以白描線條展現的黑白美學,對現代人而言,雖有意猶未盡之感,其實卻是陳洪綬始終如一的最愛。他從二十八歲繪出《水滸葉子》,到五十五歲死前堅持再以白描手法繪出《羅漢圖卷》,以此回顧其一生山水、花鳥、草蟲、人物等的創作,至晚年均逐漸抽離畫中的色系,以平淡展現內心世界的寧靜。

明亡後,陳洪綬剃髮為僧,改號「悔僧」、「雲門僧」、「遲和尚」,應是他心境上的轉變期。因此《水滸葉子》雖是他早期的白描作品,其實已投射出他晚年的心境。而四十位《水滸》人物亦在他簡筆勾勒中帶出各人的不同氣質。穿越四百年的時空再看《水滸葉子》,不僅接近了畫家的內心世界,也直接感受到他對每一人物的欣賞與寬容。

(本版即起將邀請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吳桃源老師,於每周一依陳洪綬圖序,一一為讀者介紹《水滸傳》人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