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技藝傳承人 鄧永佳 將石頭敲成藝術品

文/記者張海磊  |2022.06.26
2292觀看次
字級
鄧永佳在雕刻作品。圖/鄧永佳提供
圖/鄧永佳提供
位於四川省安岳縣毗盧洞的紫竹觀音造像是安岳石刻的代表之作。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海磊

從一九九九年與石頭結緣到如今的二十三年裡,安岳石刻技藝傳承人鄧永佳至少雕刻了四、五百尊造像,一些作品賣到人民幣上萬元,甚至遠銷國外。

安岳縣位於四川省資陽市,現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十萬餘尊,石窟經文四十餘萬字,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處。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安岳石刻被認為具有「上承龍門、雲岡,下啟大足」的重要價值,安岳石刻傳統工藝也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捕捉造像的微表情

學習石刻,要先會認工具。鄧永佳介紹,手錘、鏨子、扁子、墨斗、彎尺、直尺等將近三十種工具,用法各不相同。其次,需要了解各種岩石的屬性、質地、橫豎截面等。

打粗坯,再精雕細雕、最後打磨拋光……隨著無數次「叮叮叮」的敲擊聲響起,一塊普通的石頭在鄧永佳手裡變成精美的藝術品。

雕刻於北宋時期的紫竹觀音造像是安岳石刻的代表之作。與常見的直立、端坐的觀音不同,這尊造像左腳懸於台外,右腳蹺起,一副悠然自得的姿態,因其造型獨特,成了當地「網紅」。

這一尊造像也給鄧永佳提供了雕刻的靈感來源。「它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造像的設計和雕刻技術讓人著迷,我想試著臨摹、雕刻出來。」他說。

這一雕,就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二○○七年,鄧永佳雕刻的第一個微縮版「紫竹觀音」就獲得了「首屆四川優秀旅遊商品」稱號。

其製作過程並不簡單。首先,造像穿著華麗,飄逸的彩帶,行雲流水般的長裙,再加瓔珞點綴,集圓雕、鏤雕、浮雕等工藝於一體;其次,造像三公尺高,但雕刻出來往往要縮小至二、三十公分,給工藝帶來極大挑戰。另外,安岳石刻造像的一大特色是世俗化凸顯,捕捉造像的微表情,並精準表達出來,也考驗著石刻藝人。

揣摩匠人內心世界

觀摩是鄧永佳的訣竅。雖然有圖片可看,但和繪畫比,石刻造像是3D的。通過視頻、到現場看,他逐漸將不同角度的細微之處熟記於心。「作品體現當時的經濟文化、社會背景,觀察的時候也在揣摩匠人的內心世界。」鄧永佳說。

在學習石刻的過程中,磨破皮、打到手指都是常有的事。由於工作環境灰塵大,帽子、口罩、手套是鄧永佳的常用裝備。雕刻的時候,師傅先做一半,他再做一半,然後兩邊對照找差距。鄧永佳認為,少則兩、三年多則五、六年,才能達到出師並獨自承接石雕業務的水平。

如今,安岳這些懸崖峭壁上的瑰寶正愈來愈受到關注。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背景下,資陽和重慶大足正依託石刻共建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鄧永佳也深刻感受到兩地石刻藝人間的技術交流更加頻繁。

「不能讓石刻技藝在我們手裡斷代,要一代代傳承下去。」他說。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