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別再誤解你的孩子了

文/宮口幸治 譯/陳令嫻  |2022.03.13
1637觀看次
字級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遠流出版
學業成績和運動表現都不是努力就會有成果的,有些人就是努力不來。圖/Pexels

文/宮口幸治 譯/陳令嫻

有的孩子「努力了也做不來」,儘管如此,站在父母的立場,仍然會想盡辦法刺激子女好好奮發努力。相信不少家長都認為自家孩子「試了就會」,並且這麼鼓勵小孩:「只要多試幾次,你一定可以的!」這句話究竟束縛了多少人,教多少人為此痛苦不堪呢?

有些孩子無論外人如何激勵、本人如何賣力,就是做不來;而這些做不來的孩子又被迫得和做得來的孩子比較。補習班有時會頒發優秀成績獎給功課好的學生。得獎的孩子當中有些是孜孜不倦後獲得甜美的果實;有些是原本就頭腦聰明,考到好成績簡直易如反掌。而拿不到獎的孩子裡卻有人是怎麼焚膏繼晷也考不到好分數。

令我感到疑惑的是評價造成眾人的誤解:好成績等於很努力;壞成績等於不努力。這世上有些孩子就是怎麼勤奮苦讀也念不好書,還因為拿不出成果而遭人誤會是「不努力」、「在偷懶」。

對於運動的誤解

過去眾議會召開「青少年問題特別委員會」時,我曾經以該領域專家的身分出席。當時討論的議題是體罰和霸凌,坐在我兩旁的是曾在奧運奪牌的運動員。會議上依照座位順序,由右到左依序發言。

我記得討論過程中,運動員表示應當透過運動培養團結合群、互助合作、互敬互重等健全的精神。透過運動的確能獲得珍貴的經驗,培育出健全的精神,但我總是不免想到:「那些不擅長運動、討厭運動的孩子又該怎麼辦呢?」這其實是源自我的親身體驗。

我從來沒在運動時感受過團結合群、互助合作、互敬互重的精神。我跑得很快,但球技拙劣。升上國中時因為哥哥「曾經加入籃球隊」這個單純的理由而選了籃球社,踏出失敗的第一步。

我不擅長運球,投籃總是失敗,學長還以「沒打招呼」等理由逼我做嚴苛的訓練,所以我經常蹺掉練習。當時籃球社分為一軍到四軍,我基本上都隸屬三軍,連熱身賽都不能參加。國中三年唯一一次參加正式比賽的經驗只有五分鐘,而且是一場確定會輸掉的比賽。

堅持了三年也不過爾爾。我在國二學期即將結束時向父母表示想離開籃球社。起初父母強烈反對,後來了解我的心情,告訴我:「你想退出的話,什麼時候都可以。」或許是因為終於有人理解我而安心了下來,我反而持續到最後,並未半途而廢。

國三時,社團練習對我而言只是看隊友的熱身賽,我甚至帶著英文單字冊去背單字好應付段考。即使隊友打進錦標賽,我也無法抱持祝福的心祈禱他們獲勝。當看到大家比賽輸了,確定所有國三隊員要退出社團時,我打從心底鬆了一口氣。對我而言,國中時代的社團活動不過是心理創傷,現在仍會在夢裡出現。

直到現在我仍舊不覺得單憑運動能培養出健全的精神,比我更沒運動神經或討厭運動的兒童應該遭遇了比我更痛苦的體驗。學業成績和運動表現都不是努力就會有成果的,有些人就是努力不來。擅長運動的孩子看起來「很努力」又耀眼,不擅長或討厭運動的孩子看起來就是「在偷懶」。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運動神經不發達的孩童也能從失敗的運動經驗中學到一些教訓。比賽屢戰屢敗或一次也沒上場,的確各自有其意義,然而能從中發掘出意義的兒童恐怕是少數。認為孩童能明白每件事情都具有意義,不過是成年人任性的願望與幻想。

(摘自《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宮口幸治(Koji Miyaguchi)

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院教授。醫學博士、臨床心理師。

京都大學工學院畢業後,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之後重回校園,就讀神戶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精神科醫院、醫療少年院、女子少年院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2016年起執教鞭,擔任現職。

著有《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等書,該書榮獲日本2020年度暢銷新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