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官邸的黃昏

林黛嫚 |2008.01.18
615觀看次
字級

曾經有一個黃昏,兩個白上衣、卡其及膝裙的女學生走在徐州路上。她們剛被派公差,參加實踐堂的一場活動,很制式的頒獎典禮,類似頒發好人好事代表、表揚傑出工商婦女或是中樞紀念抗戰勝利卅五年的慶祝大會等等,總之是行禮如儀、枯燥乏味得讓青春飛揚的女學生如坐針氈之類的公差,唯一的樂趣是在會場與學校之間也許能偷得半日閒。

她二人在典禮結束前溜出會場,跳上最先出現的一部公車,坐了若干站後隨興下車,漫無目的地在小巷間穿梭,不經意間就走在徐州路上了。這條街道和她們慣常流連的熱鬧的西門町不一樣,街面寬闊,行人道綠樹蓊鬱觸目沁涼,很適合行走,正當午後悠閒時光,偌大的街面卻沒有行人,大馬路上車輛也不多,也許是因為視線所及,幾乎沒有商店,道路兩旁的建築物都隱身三尺高牆後,看起來不像住家,倒似公家機關,除了黑頭大轎車直接駛進深深庭院,確實沒有什麼人需要走在這兒。女學生突然感覺到自己好像誤入不合時宜的處所,年輕的好奇心又想一窺究竟,她們走到了一道綠色鐵門前,東張西望,若這是她們的鄉下地盤,若她們還是爬上爬下的野女孩年紀,這時可能已經攀住門上的鐵環,試試能不能躍上牆頭,探看牆內風景,然而她們是穿著軍訓制服,身上帶著校徽規矩的女學生,所以只是張望。猛不提防,鐵門吱呀開啟,一位樣貌堂正,身著灰色中山服的平頭年輕人,走出鐵門,說了一句:「請問有什麼事嗎?」語調客氣而莊嚴,這兩位女學生最後是嚇得拔腿就跑,或是故做鎮定,搖搖頭說,沒事沒事,然後緩緩走開?事隔多年已不復記憶,只是,女學生之一的我,對市長官邸的第一印象就是戒備森嚴,尋常人不得靠近。

多年後,官派最後一任市長面臨民選市長的選戰,我工作的單位要為現任市長及夫人做一篇居家生活的專題報導,訪問的地點就在市長官邸。雖然已經離開學生生活很遠了,但對市長官邸的森嚴印象仍在,這座建於一九四○年代的老建築,據說是和洋混合日式住宅的典型代表,日本住宅在明治時代以後受到西風影響,除了和室鋪榻榻米外,客廳或書房傾向西化,放置西式家具如沙發、書櫃等,這種風格稱為「和洋混合式」,官邸的會客室陰涼寬敞,擺放著的就是西式的沙發及書櫃,廳室太大,我和老市長及夫人隔得很遠,感覺上有一個長廊的距離,老市長那帶著台語腔的國語娓娓說著大安公園的興建、中華商場的拆除、捷運工程、萬芳醫院BOT等他任內的重要施政,我記下了一段話,市長說:「我很重視校園的綠化,認為這是人和自然的對話的重要一環,有綠化的校園,才有綠化的心靈。整建基隆河及大安森林公園時,有些非搬不可的樹就移出來,送給各個學校種植,而且因為私校資源較少,優先給私立學校。像中山女中進校門處右邊的一排榕樹,是從大安森林公園搬去的,如今有些學校綠化、美化有成效,都是那時紮下的基礎」,這位農業學者出身的市長對這座城市的深情都流露在城市的盎然綠意裡吧。夫人和我一樣在一旁嫻靜地聆聽,關於居家生活反而一字都沒提,專訪過後,我對官邸毫無印象,當老市長選戰落敗,搬離官邸後,那次薄暮時分的悠緩從容,在記憶裡顯得緲遠而不真實。

後來,這兒化身為藝文空間,這時的市長官邸又稱藝文沙龍,有一個提供餐飲服務的休憩空間,一個可以容納約一百人的表演廳,一個可做小型會議室、講座的和式講堂,一個展示文化藝術品的生活藝術館,一個小小的陽光書閣,以及面積約一百坪的前庭、後院兩個露天廣場。經常有各種藝文活動在這兒舉行,有時,我是座談會主講人,和聽講者交換文學觀點;有時,我是頒獎典禮策展人,邀請數百文化人來為得獎人喝采;有時我來參觀畫展、攝影展、書展,有時甚至只是一個帶著家人坐在露天座上喝咖啡的市民。

那一次我只能坐在會客室裡,現在我可以縱覽整座屋室,在前庭廣場樹下的石桌旁閒坐,坐擁綠樹及清幽的小徑和心型水池,享受難得的寧靜與輕靈,然後可以登堂入室,主屋鋪上了保護地板的地毯,擺上餐桌餐椅,成了雅緻咖啡廳;和室裡鋪上雅致的綠色榻榻米,經常有人在這兒談文論藝,另一個角落則成了專賣詩集的陽光書閣。露台上置放幾張桌椅,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坐著吹風、喝茶、閒聊;天氣不好,端杯咖啡,雨中風景一樣迷人。昔日清幽神秘的官宅,現在是平民化的藝文空間,走在依然是高牆的行人道,再也不用擔心會有人突然出現在身旁,問一句,請問有什麼事嗎?

那麼老市長呢,老市長歷經黨營企業的董事長、國際奧會的主席工作,卸下一切公職與非公職,退隱故里後,過著「黎明即起灑掃庭院」的平凡生活,學農出身的老市長,一直忙著整理父親所留下的林地,他的父親曾任農會總幹事多年,老一輩的農民都認識這位勇於改革的農業前輩,也被地方視為基層農會改革者,卸任後到去世前,一直守著將近五公頃的荔枝園及農地,如今「後繼有人」,而且還是由博士兒子接棒,老市長培育種苗、栽植花木,矗立父親的銅像以追思,又把這座農場取名為「大安生態教育農場」。

經常,我走過徐州路45號,偶爾,我坐在藝文沙龍的露台木椅上,喝著濃醇的咖啡,我總會想起多年前的黃昏,那個和市長官邸的第一次相遇,也會讓我想起老市長,不知他是否也會偶爾想起市長官邸裡的花草老樹以及後院的魚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