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徐行】 挖冬筍

文/劉克襄 |2022.01.04
828觀看次
字級

文/劉克襄

時節寒冷後,在筍農長期照顧下,小半天一帶的冬筍逐區冒發了。

只是走進這些即將採收的孟宗竹竹林裡,幾乎未看見地表有任何動靜。原來,冬筍幾乎隱藏在地下,少有鑽出。若非知悉冬筍習性者,委實難以察覺,現在正是忙碌的採收季節。

挖筍者通常練就一番好眼力。枯葉滿地的斜坡看似尋常,他們卻能從地表微微鬆裂處,找到冬筍可能存藏的位置。緊接從那兒開始翻撥,再熟練地用鋤頭挖掘,斷離其和地下莖的連結。

這功夫可非一朝一夕便能學成,如何辨識和鏟土都得長時經驗的累積。費時又辛苦下,金色絨毛的冬筍價格向來偏高,接近年節愈貴。小半天當地,不少人一年的生計,都是靠冬筍的栽種維持。

等春節一過,冬筍不再茂發,逐漸萎縮於地底。換肥大的春筍出土時,絨毛趨黑,誇張者肥大如小玉西瓜,價格相對便宜,筍肉質地也弱化,光顧者便逐漸少了。

現今假日到小半天步道健行,放眼望去,若非陡峭之區,整座山頭常被孟宗竹占據。連著名的清心烏龍茶園,面積都難望其向背。竹林間則不乏採筍步道,如今拓寬為水泥石階,供遊客健行。

孟宗竹竹身長瘦高挺,竹葉細長,形成大面積竹海時,特別清幽雅靜。山路蜿蜒其間,愈加瑰麗出奇。但走久了,難免感受一種奇妙的單調死寂,既無鳥聲,亦乏昆蟲。這是一片沉靜之海,彷彿海底下一千公尺的世界。

在此散步何妨也注意,仍有一些山路保持砂岩的內容。通常只有半公尺寬,一路陡上。昔時筍農挑著冬筍,走在這等狹促之徑,一袋袋扛下山,想必辛苦。若是挑竹子販售,恐更為艱辛。

竹林裡還有不少砂岩石塊堆疊,應該是種竹者撿拾堆成一區,如此較好整理竹林地表。石塊亦能成為護坡,或做為燒枯竹之灶。同時,還有枯竹堆疊於竹林邊緣,等待整理。整理枯竹或施肥時,筍農上山往往會待一整天,竹林裡常設有帳蓬工寮。現今強調科學管理,竹林間還有自動灑水設施,定時照護。

非產季時,多數竹林任其雜草叢生。施肥過的竹林,在冬日大抵有三種環境,一種是略有雜草,一種是整理過的,只有枯竹葉覆於地表。第三種還插了類似柱香的紅色竹枝。插上紅色竹枝,表示下面有竹筍,挖筍者容易辨識。

這個工作往往由經驗豐富的種筍者先來探尋,確定有竹筍於下,便插枝標記,繼而再進行挖掘。現今挖筍者不乏移工,他們缺少辨識地表冒筍的能力。先由筍農進行插枝,也方便了採收。

以前我採過綠竹筍,很容易從竹叢鬆土發現筍頭。友人在小半天旅居一年多,跟著筍農學習,迄今仍無法發現冬筍隱藏的位置。初時,我還嘲笑人家農學不精。等自己尋找,一樣摸不著頭緒。再怎麼專注瞪眼,都難以從枯葉間的地表,瞧出冬筍的位置。

綜觀之,能夠順著竹莖的走向,或者從枯葉的堆積處,快速發現溼濡隆起的地表。接著輕輕翻撥,看到筍尖冒出。這樣精采探看冬筍的本領,我深深欽服之。

後來經過一處竹林,有對年輕男女正在挖筍,只見地表插了許多紅色竹枝。過去看到的泰半是老農為多,因而特別好奇,還以為是被僱請的移工,接觸時才知是返鄉青年。

他們先使用馬路上常見的掃葉機,在一塊山坡竹林由下而上,從左至右,不斷吹走地表的竹葉,藉此尋找微微露出地表崩裂的嫩筍。這一方法無疑更加快速,找到冬筍之跡。

緊接,再用挖筍的鋤具,逐一挖取,只見一袋袋金黃肥碩的冬筍入袋,數量甚是豐實。山上冬筍的照顧過程雖說辛苦,看來新的栽種和尋找方式,讓筍農愈加得心應手。

年節到了,特以此挖冬筍心得分享,體驗當令風物的可貴,還有自然的奧妙。時人自當珍惜,一物一產的得之不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