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萬事》歸屬感

星雲大師 |2007.12.02
3194觀看次
字級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每個人,白天在外工作,到了晚上總要回到家裡;異鄉遊子,在外時間久了,總想回歸故鄉。人類不管如何浪跡天涯,到最後都希望能回到原居地,就像虎豹回歸於山林,魚蝦深藏於大海,蚯蚓蟄伏於泥土,飛鳥築巢於叢林。

人總要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怎麼樣才有歸屬感呢?

一、告老還鄉:古代的人鄉土觀念很重,儘管在外經商、為官數十年,到了年老以後,一般所謂退休,他就告老還鄉。有的人早在家鄉備妥田產,以備將來養老;有的靠兒孫,所謂「養兒防老」。告老還鄉的老人,雖然賦閒鄉里,地方上的鄉親也都敬為前輩,給予尊重。所以,一個人儘管在外鄉很有作為,很有成就,也要把自己的退路鋪排好,對故鄉要關懷,要幫助故鄉做好各項建設,一旦到了告老還鄉的時候,鄉民自然崇功報德,自能取得老年的榮耀。

二、隱退山林:有的人成就很大,社會上已經少不了他的貢獻。由於成就大,名氣響,不管什麼活動,什麼事情,都非得某某長者掛名。如此盛名所累之下,也感到辛苦,所以有很多人就藉機隱退山林。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山林水邊,三間茅屋,兩畝田園,就如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所說:「引壺觴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能夠隱退山林,享受田園生活的祥和之樂,也是人生最好的歸屬。

三、落葉歸根:中國人儘管在外漂泊數十年,走了多少國家,建設多少事業,到最後所想的就是「落葉歸根」,回到父母生養的地方。所謂「人不親土親」,這種鄉土觀念,成為落葉歸根之人的信念。甚至有的人在他鄉病故,也不願埋骨異地,總要交待家人或親友:「待我死後,把我的屍骨運回故鄉安葬,讓我能落葉歸根」。這可能就是人類共同追尋的一種歸屬感。

四、認祖歸宗:在苦難的大時代,有一些人歷經戰亂,從小與親人失散。長大後,好不容易找到親生父母,這時儘管自己在他鄉已經成家立業,事業有成,仍然以能「認祖歸宗」為盼。中華兒女移民他國,多年奮鬥,事業有成,兒女也在異國婚嫁,但是到了老年,唯一的心願,仍要帶著兒孫回到家鄉,認祖歸宗,回到祠堂裡祭祖,這是許多遊子們最感安心的時刻。

五、回歸信仰:四十年前,作家司馬中原先生在高雄講演,他說中國人無論信仰什麼宗教,但是承續父母的信仰,血液裡多少都流著佛教的成份。身為天主教徒的司馬中原,如此中肯的說法,可見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不管他有沒有宗教信仰,最後都會回歸到佛教的信仰。威京集團總裁沉慶京先生說,國際佛光會成立之初,雖然偶爾也參與活動,但那個時候他的心中沒有佛;及至到大陸揚州創立京華城,一場祈福法會的佛事,讓他心中忽然出現了佛性,因此發心把所建的大樓,提供數間房間跟佛光山結緣,以示他回歸佛教信仰之意。

人生從童年開始,就是以回家為樂;青壯年時期,也都是以回家探親為人生大事。及至老年,告老還鄉、隱退山林、落葉歸根、認祖歸宗等,都是老年的希望。尤其回歸信仰,更像浪跡天涯的遊子回到故鄉一樣,所以故鄉是每個人情感播種的地方,說故鄉是每個人的一世情,也是非常恰當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