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院種樹 寶藏入懷

周述蓉 |2007.11.17
1531觀看次
字級

台北市文山區挖出十伍份遺址古物

在後院種樹,可以挖到寶藏嗎?20年前,台北市文山區周姓兄妹在後院種樹,哥哥鋤頭下的一聲吶喊,像似阿里巴巴的「芝麻開門!」喊開了寶藏大門,挖出二十五件距今二至三千年前的石器,當時妹妹將這批石器送到台灣大學鑑定,但因不願交代來源而無下文,於是這批寶貝被棄置牆角。二○○六年十月,文山社區大學古玉課程資深學員鄭景隆,好奇的帶著一包石器到課堂,請我幫他看看是什麼器物,我打開一看,石器表面光可鑑人,正是古物的特徵。

珍貴遺址曙光一現

一九二八年,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前身)興建校舍,因為地基填土,在當時的十五份(台北市興隆路附近)取土挖出石器。一九三四年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日籍教授移川子之藏發表論文,提出十五份發現遺址,並將石器依紐西蘭毛利族所用石器,定名為巴圖(padu),引起學界極大迴響,自此十五份遺址成為台北市文山區最珍貴的石器時代遺址。但移川子之藏過世後,珍貴的十五份遺址,卻如人間蒸發,雖經盛清沂、劉益昌等學者多次遍尋,而竟不可得,石器時代文化缺環的遺憾,因此延續了八十年。

二○○六年周家女婿余讓堯因鄭景隆愛玩石頭,將二十年前挖出的石器拎來送他,鄭景隆在文山社區大學上古玉課多年,在課堂上聽到古遺址發現的不易,又覺得這批石器不凡,發揮了好奇精神,在唐光華校長鼓勵下,四處訪察,考證出這批石器為石器時代植物園文化早期至圓山文化晚期的寶貝,也找到了遺址所在地。他的這項重大發現,促使文山社區大學開設十五份遺址專題課程,相關議題,也成為文山社區大學,從這學期到明年十週年校慶的重要活動。

重要的十五份遺址

位於台北市興隆路1段125巷順天宮左側山腰下景美運動公園上的十五份遺址,業經台北市文化局會同學者,確認為疑似遺址。此遺址在考古學、藝術史學以及台灣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上,具有四大重要性:一、為台灣地區出土石器首次被命名為巴圖的重要遺址。二、為發現台灣地區第一件巴圖的重要遺址所在地。三、發現六件稀罕巴圖(包括移川子之藏發現的一件共為七件),其中一件巴圖長十三公分,為目前所知台灣地區最小的巴圖。四、十五份遺址為迄今所知文山地區僅有距今二千年以前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巴圖的重要性

巴圖又有巴圖形石斧、匙形石斧、冠頭石斧、有角大鏟、匙形大鋤、巴圖石匕、磨製大型犁形器等多種名稱,巴圖(padu)之名沿用於紐西蘭毛利族,原意為外形呈匙形的石、骨、木製兵器,台灣民間俗稱石劍、石匕。台南縣下營鄉武安宮也發現五件巴圖,被當地人畫上符咒,供奉為「神的兵器」。目前所知,分布範圍包括台灣地區、福建沿海、日本、東南亞、印度、南北美洲、玻里尼西亞各島嶼。這種石器製作精美,中間突脊的造形極為特殊,可能為新石器時代某些族群,在祭祀或禮制性活動中使用的重要儀節物,但真實用途至今是謎。

希望設立紀念碑及文物陳列館

由於巴圖的特殊與重要,十五份遺址出土巴圖,亦為研究台灣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傳播、繁衍的重要指標性器物,在學術地位上,具有不可忽視的研究價值。

十五份遺址為迄今所知文山地區僅有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台灣地區巴圖的命名所在地,等同於巴圖在台灣地區的出生地或身份證明,是台北市文山地區的歷史文化瑰寶。文山地區的鄉親父老,呼籲在遺址所在地設立紀念碑及文物陳列館,來保存這批珍寶,作為社會教育與學術研究使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