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之鄉 品味達摩‧擂茶

羅建怡  |2007.11.11
1954觀看次
字級

不景氣,遊人減少,看陶人也漸稀,但是他豁達的以擂茶的心態面對--上上下下慢慢磨,更何況創作的時間多了......

葉國鋌,是苗栗公館的陶藝家之一,人稱「達摩達人」。他與妻子的生活,充滿禪意;走進陶之鄉,妻子慢磨的擂茶香氣滿溢,悉心雕作的身影、處處可見的達摩,讓人不由自主卸下疲累,放下煩憂。

日本技師 打開一扇窗

葉國鋌走進陶的世界,要回溯至民國58年初出社會的那一年。他說,苗栗某家陶瓷廠原本聘請5~6位日本人技術轉移,但日本技術師期滿要回國,廠方急需陶雕設計的專業人才,於是高薪禮聘,他放棄教職,背個小包袱就到苗栗,那一年出走至今,沒再離開。

當年的陶磁廠多半外銷,因此以西洋式的設計為主,通常由貿易商先送來國外的設計圖,再由台灣的設計者打樣、成型,最後成品再外銷海外。因為訂單量大,設計者的待遇不錯,供吃供住,還算安定。

不願外移 轉型過生活

5~6年後,葉國鋌決定自力門戶,成立個人工作室,接收10多家工廠的訂單,收了7、8個學徒在家自製。這樣的工作室,一做就是30年,直到10多年前,台灣產業外移,他不願隨著廠方移居大陸,於是轉型「過生活」。

葉國鋌的陶藝人生,是很多苗栗陶藝家的寫照;在產業外移的同時,重新思索未來的人生路。葉國鋌當時想專事創作,有別於過去模擬、量化的設計時代,第一件作品,他想到了達摩。

年輕時在台北,曾經買到一幅達摩畫作,名為「大忍、小忍」;他想起達摩的精神,在艱困的環境中更能發揮特質,日本人的茶道、劍道都不離達摩,他怎能不知達摩?於是從大師的畫作中、書裡、佛書之間,不斷的揣摩達摩的身影與表情。

達摩啟發 打破時空界限

「這兩年的達摩,看似要飛了起來」葉國鋌這麼說。這也代表在他心中的達摩,不斷的在變化;他說,達摩並沒有實際的畫像流傳,只能意會,表現的空間也無限寬廣。要欣賞達摩,先得從表情、眼神看起,從這部分就可充分讀出達摩的精神。
(陳亮諭/攝)

葉國鋌刻達摩,葉太太就專攻擂茶,店裡的擂茶口味之多、之豐富,足可出書論述。兩人合力推出「達摩擂茶」,就是要透過這位生 活大師講禪,像擂茶般、上上下下慢慢磨,「人也常七心八起」。

除了達摩,鄉村人物也是葉國鋌的雕作主角。尤其村居老婦,皮膚的皺紋、生動的表情、看透人世的眼神,一尊人物就能讓人動容;他說,他就像演員,要雕出百變的表情;但最愛的還是達摩,三天兩頭就忍不住要回頭再刻達摩。

創作難免遇瓶頸,葉國鋌的突圍方式,就是看佛書,領會其中的話語 。

少了遊人 正好創作

近幾年景氣差,遊公館的人少了,看陶的人也日漸稀落。他卻很豁達,「因為創作的時間多了」。除了葉國鋌,苗栗公館還有許多各式各樣的雕作故事,每位雕刻家, 都有個雕刻人生,等待遊客細細看、慢慢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