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小涼山的教育 海安老師走過30年

文/記者吉哲鵬、字強 |2021.10.02
1617觀看次
字級
2020年建成的寧蒗第三幼兒園。圖/新華社
寧蒗縣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幸福家園。圖/新華社
「海安班」學生蘇文杰展示復旦大學錄取通知書。圖/新華社
在寧蒗寧海民族中學,海安老師王擁軍(右四)是化學備課組組長和同事一起備課。圖/新華社
海安四班的班主任謝友軍在教室裡上課。圖/新華社
王霖伯在寧蒗寧海民族中學高27班教室過中秋節。(上圖)王霖伯在寧蒗二中高103教室上課。(下圖)圖/新華社
寧蒗寧海民族中學海安四班的學生在教室裡上課。圖/新華社
1990年代的寧蒗寧海民族中學。(上圖)2021年拍攝的寧蒗寧海民族中學。(下圖)圖/新華社

文/記者吉哲鵬、字強

又是一年開學季。俗稱「小涼山」的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迎來了二十多位背著行囊的海安支教老師。他們從二千多公里之外的江蘇省海安市返回,和同學們在校園相聚。

在這個曾經貧窮落後的偏遠山區,海安老師是群眾心中的「金字招牌」,他們的支教行動則是跨越三十年的「寧海之約」——一九八八年至今,江蘇海安的十批、二百八十五人次教師接力支教幫扶。

三十多年來,海安支教老師克服高原氣候、人地兩生、語言障礙、生活習慣等困難,累計為寧蒗培養二萬多名初、高中畢業生,將一萬多名學生送進大、中專學校,為小涼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書寫教育幫扶的時代傳奇。

寧海之約三十三年

購機票、做攻略、買新衣服……十九歲的蘇文杰不久前驚喜地收到上海復旦大學預防醫學系的錄取通知書。

蘇文杰是海安班學生,家住寧蒗縣新營盤鄉峰子岩村,父母都是農民,弟弟和妹妹也在讀書,他的高考成績優異,這歸功於海安支教老師的精心培養。海安老師、班主任梅德均還自掏腰包獎勵他人民幣一千元。「海安老師的關懷無微不至,沒有他們的培養和關心,我不可能考出好成績。」蘇文杰說。

這段「山海情」的由來,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

寧蒗地處滇西北橫斷山區,百分之九十八的國土面積都是山區,平均海拔二千八百公尺。一九八○年代,寧蒗與海安因木材貿易往來頻繁,如何讓雙方的合作更深一步,兩縣主官經過一番考察論證後,把目光瞄準教育領域。

一九八八年四月,寧蒗、海安簽署教育合作協議,約定共同創辦一所初級中學,取名「寧海中學」。同年八月,海安發揮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實力強的優勢,抽調一支包括校長、教導主任和各學科教師在內的三十三人支教團,來到寧蒗開始首輪支教,從此,改變了一個個山區孩子的命運。

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寧海之約」不斷升級:一九九三年,海安增派老師加強寧蒗民族中學高中部,隨後的支教就以高中為主,二○○四年寧蒗民族中學還加掛寧海民族中學牌子;二○○六年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合作模式,從基礎教育拓展到職業教育。

蘇文杰所在的「海安班」,是二○一六年八月寧海兩地深化教育合作的新成果。由寧蒗縣選拔優秀學生,由海安市遴選語、數、英、物等學科優秀教師任教。考上「海安班」,在寧蒗已是一種榮耀。

二千公里外的課堂

走進位於山腰的寧海民族中學,一塊立於二○○四年的「江蘇海安老師支教紀念碑」引人矚目。在當地群眾心中,這是跨越山海、團結進步的一座豐碑。

一九八八年八月,第一批次的三十三名海安老師乘坐火車、汽車,輾轉二千多公里來到寧蒗。「剛到的第二天,就遇到了泥石流,到處都是泥水和石頭,木板房也被衝壞了……」很多海安老師對當初的情景記憶猶新。

在幫扶早期,寧蒗縣辦學條件艱苦,海安支教老師和當地教師一樣住著用木板隔開的簡易宿舍、喝著渾泥水,常常因變壓器跳閘而用不上電,但他們仍堅持不懈,辛勤耕耘。

海安老師改變了寧蒗人的時間觀念。第十輪海安寧蒗支教團領隊、寧海民族中學副校長陶長江告訴記者,海安老師早晨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班主任每天第一個到教室,最後一個離開,以身作則,帶動學生勤奮努力。

海安老師帶來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二○一九年考入清華大學的楊昌華,是第一屆「海安班」的學生。他告訴記者,海安老師注重挖掘每一個學生的特色和潛質,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和主動學習意識,「就連考試考什麼都要徵求學生意見,也不監考,完全靠學生自覺。」

第一批海安老師執教三年後,寧海中學中考成績躍居全縣第一。之後,寧海中學教育成績連年保持全縣領先地位;在支教重點從初中延伸到高中後,引發全縣各學校的教學競爭,寧蒗躍升為麗江的高中教育強縣。其中,「海安班」的一本上線率連續三年超過九成,許多學生考上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這在以前難以想像。

海安老師還奉獻著愛心。去年十月,海安市曲塘中學舉行了一場愛心義賣活動,籌集的善款通過海安老師、寧蒗縣第二中學副校長王霖伯轉交給二十名家境困難的學生。

這已經是王霖伯第二次來寧蒗支教。和他一樣,許多海安老師心繫小涼山,主動多次參加支教。二○一○年八月至今,教化學的海安老師王擁軍已連續四輪支教十一年,帶出一批當地青年化學教師,「我的人生價值在這裡實現。」他說。



教育改變了我們

我們要改變山裡孩子的命運



過去三十多年來,海安老師的辦學理念、工作作風、教育方法在寧蒗引發「裂變效應」,催開了高山峽谷中的一朵朵索瑪花兒。

「索瑪花開幸福來。」記者在寧蒗採訪時,從縣城到偏遠農村,從易地扶貧搬遷點到中小學、幼兒園,都能遇到受益於海安教師、走出大山後又回來建設家鄉的人。

在寧蒗縣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幸福家園,紫瑪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盧雲花說,「要是沒有海安老師,我也不可能站在這裡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她說。海安與寧蒗兩地還發起「青藍工程」做師資培訓,培養出三百五十多位優秀教師。

「班主任凌開明教政治,語文老師是王建……」海安老師教出來的彝族漢子、寧海民族中學校長李學高,至今記得這些名字,「海安老師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也要接過接力棒,通過教育改變山裡孩子的命運。」

二○二○年十一月,寧蒗順利脫貧摘帽。如今,寧蒗縣已建成大陸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還投入人民幣二點三七億元新建小涼山九年一貫制學校、寧蒗二中、第三幼兒園,昔日的教育弱縣已變為麗江乃至雲南的教育強縣。

在採訪中,楊承新說:「坐在土牆房裡上學的日子、一塊黑板加粉筆的傳統課堂、背著土豆上學的日子、失學輟學沒人管的日子、辦學質量水平落後的日子,都一去不復返了!」

相比以前,寧蒗辦學條件早已改善,但海安老師依然要適應當地的高原氣候、生活習慣等。海安四班班主任謝友軍剛到寧蒗時,因為海拔高的緣故爬坡喘不過氣,現在可以在操場跑兩圈了。「要論工作量,我們比原來多好幾倍。但孩子們改變命運的渴望,是我們的動力。」謝友軍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