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生命的永續經營與世界的永續經營(八)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2021.07.18
737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深層生態學與佛教生態觀

我們回顧從上個(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對於自然環境生態觀以及環境哲理的轉變與演進,從「人類中心主義」進展到「生命中心倫理」,再進展到「生態中心倫理」,很明顯地愈來愈與東方古聖先賢的宇宙人生觀若合符節,與儒、道、佛三家的生態哲理相呼應,而且在相當程度上突顯出大乘佛法的宇宙生命觀與生態主張,我們可以從諸多西方生態環境倫理學者的言論中見證此一趨勢。

英國哲學家、作家和演說家艾倫.威爾遜.瓦茲(Alan Wilson Watts, 1915~1973),以向西方大眾解釋及推廣東方佛教、道教和印度教哲學而聞名。他於一九三八年移居美國,並且在紐約接受了禪宗訓練,深受鈴木大拙的啟發與影響,而且有不少著作發表。他認為自然界(包括人類本身)是一個整體,並且主張一種全面發展的環境道德意識,就是必須涵蓋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大乘佛教哲理與生態環境思潮蘊含著思想上的親密性。

美國詩人蓋瑞.史耐德(Gary Snyder, 1930~),一九七五年普立茲獎得主,同時也是隨筆作家、演說家,也是環保活動家,還常被看作「深層生態學的桂冠詩人」(the Poet Laureate of Deep Ecology),這個角色反應了他在佛教精神與自然中的投入。史耐德將東方的宗教哲學思想與西方的生態學做了完美的結合。

美國著名環境哲學家、環境倫理學家羅德里克.弗雷澤.納什(Roderick Frazier Nash, 1939~)對東方文化的宗教、哲學讚譽有加。他認為這些(東方諸宗教)信仰的核心,是針對傳統西方哲學思想一向所無法免除的二元論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對治。東方宗教認為自然界的各個部分終究是融為一體的。由於主張「個別的我是浸淫在一個更大的有機體之中」,東方宗教為環境倫理開出一條智慧的康莊大道,古代東方思想與生態學的說法是不謀而合的。

環境學者李奧波德(Leopold)、羅斯頓(Rolston)、內斯(Naess)等人則認為,佛教的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等學說,啟發了東方人的護生與環保觀念,而《華嚴經》裡的因陀羅網則是對整個世界生態系統網路的極佳描繪。

內斯指出:佛教的思想是在尋求人類受苦的原因與對治之道,對自然界採取不利用和非侵害的態度,這樣才能和大自然和平相處。他認為佛教的觀點為深層生態學提供了適當的理論背景與思惟脈絡,他在構建其深層生態學理論時,佛教思想為其關鍵概念(如自我實現、內在價值等)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明。這些觀點代表了西方學界對大乘佛教所蘊含的生態學價值的充分肯定。

佛教生命觀的生態內涵與倫理意義──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下「佛教生命觀」的生態內涵與倫理意義,此中蘊含了「生命的永續經營觀」。究極而言,佛教生命觀有兩重層次:「不生不滅」與「緣起緣滅」,前者就勝義諦而言,後者就世俗諦而言,貫通此二者的即是「空性」與中道。以下從兩個面向來談「佛教生命觀的生態內涵與倫理意義」,其一是「緣起與空性」,其二是「眾生平等」。

一、緣起與空性

要如實地了解緣起,可以從宇宙人生的內外兩個面向來觀察:(一)「內緣起」,即是有情自身生命的流轉,包括「生、老、病、死」以及三世生命的流轉;(二)「外緣起」,即是外在器世間的「生、住、異、滅」與「成、住、壞、空」,無始無終,無窮無盡。而貫通「內緣起」與「外緣起」的,即是「因果宛然」的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雖然在「事相上」而言是「緣起」,然而在「哲理上」探究則是「空無自性」,換言之,「緣起」和「空性」是一體兩面。「空性」多半被大眾誤解為消極、負面的,其實不然,《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龍樹菩薩明白地揭示了空性的積極面,也顯示人類在面對宇宙人生時,所做的抉擇與行為因果的開放性。

我再一次強調,「緣起」與「空性」是事物與現象之一體兩面,運用在生態環境的課題上,一方面說明了事物及現象變化的積極面與開放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人類在面對環境時所作出抉擇與行為的開放性。

抉擇與行為的開放性,即表示人類必須為自己的抉擇與行為完全負責,「抉擇的自由」與「責任的歸屬」是「人類行為因果」的一體兩面,深具倫理學的意涵。緣起與空性的積極面,表示人類可以「破壞」、也可以「建設」生態環境,端看人類的認知與心態如何,此即是「環保」與「心保」的「倫理連結」。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