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 的唯識學理解與詮釋(十八)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2021.05.23
1332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綜合分析 (續)

由上周的分析,可以充分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為臨終者做往生助念。如果有行者在生時,精進修習諸多善業,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平日就已經念佛功深,以此因緣,臨命終時善根成熟,正念現前,憑自己的心念力量,就可以往生,並不一定需要他人助念;甚至於能夠如李濟華老居士的例子,預知時至,從容自在地坐化往生。

然而,如《尚書‧大禹謨》所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多數的凡夫都是散心修道,即使是修習善業,也是力道不足,再加上心念不純,善惡夾雜,以此因緣,臨命終時往往心力微弱,雜念現前,萬一又有惡疾病痛纏身,更是雪上加霜,面對死亡的來臨,不但六神無主,還可能恐慌莫名。值此關鍵時刻,家屬至親的關懷與助念對於臨終病人乃至剛捨報(斷氣)的亡者就有關鍵性的大用。

因此,在面對臨終者的時候,我們要運用柔軟的語言,為他開示生死流轉的實相,安撫他的負面情緒,緩和他的緊張焦慮,消除他的恐懼不安,化解他的遺憾怨懟,感謝他的一生辛勞,喚醒他的善心意念,開導他放下前塵往事中所有的牽絆與執著,引導他發願往生佛國淨土。透過至誠懇切的念佛聲調及音韻,再加上觀想彌陀、觀音的慈光加被,我們可以協助臨終者乃至剛捨報的亡者,引導他令其正念現前,一心念佛,迎接未來的生命。在其捨報之後,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亡者面部表情的變化,了解到臨終往生助念的實際功效。【註:根據我將近三十年的往生助念實務經驗,往生者在眾人為其助念八至十二小時之後,其面容栩栩如生,狀似睡眠,身體柔軟,皮膚仍有彈性。】

有關往生助念之宗教行持及儀式的釋疑

或問:我們為臨終者或初終亡者誦經、念佛、持咒、懺悔、發願、回向……等等,真的有其實際的作用與效力嗎?抑或只是一些安慰家屬的外在儀式而已?一般大眾(特別是知識分子)不論其有無宗教信仰,通常會很自然地從理性思考的立場提出以上的問題,質疑這些宗教行持及儀式的意義與有效性。這樣的疑問看似理性,其實背後帶有濃厚的功利性思惟色彩,彷彿是說,如果有效做了才有意義,否則只不過是行禮如儀、虛應故事,因此認為這些儀式可有可無。

殊不知富涵意義象徵的宗教儀式,並非只是空洞的形式,而是能夠完成一種重要的靈性功能,照見及彰顯生命的內在向度與深層意義。儀式的意義象徵能夠啟發生命中的深層靈性面向,而這些面向往往無法用其他的途徑或方式彰顯。宗教行持與儀式的功能不只是讓參與者被動地表達情感或身心狀態,更能讓那些深心投入的行者,主動地創造出一種與法門行持相應的身心狀態乃至靈性感應境界。

在誦經、念佛、持咒、禮佛、懺悔、發願、回向……等等宗教行持裡,儀式其實是一種重要且必要的介面及平台;當然,如果只是行禮如儀地單靠儀式本身並不能達到宗教行持的真正目的與訴求;換言之,儀式雖然是宗教行持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只是平台與媒介,關鍵在於參與儀式活動的行者必須至誠懇切如法【註】地踐行。嚴格地說,宗教行持的真正效力其實並不在於外在儀式本身,而是繫於實踐儀式的行者;或者確切而言,是繫於宗教行者至誠懇切的身、口、意三業與儀式相應。宗教行者的心念與思惟,透過儀式的介面與平台,和亡者的心念溝通,協助並引導亡者在茫茫的生死大海之中找到方向與出路,這是一種在佛、菩薩、宗教行者與亡者之間,不生不滅的靈性生命之間的感應道交。【註:「如法」隨順佛所說之教法而不違背,亦指契合於正確之道理。】

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臨終(往生)助念等宗教行持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其實並非一個「對臨終者/亡者是否有效」的功利性問題,而是一種開導他們「提起正念,放下以往的牽絆與執著,迎接未來的生命」的終極靈性關懷。宗教行者融入宗教行持與透過宗教儀式的具體實踐,不僅表達了生者對亡者的靈性終極關懷,而且在聖靈【註】、生者與亡者之間,形成一種心靈與心靈之間相互感應的網路連結,讓彼此的心念相通。如此不但可以引導亡者迎接並開展其未來的生命,同時還可以協助亡者之家屬與親友,轉化並撫慰其喪親的失落感與悲傷情緒。這樣的內涵與意義也不僅限於佛教,而可以普遍應用於東、西方所有宗教的終極靈性關懷。【註:為了強調其跨宗教的普遍性,我在此使用「聖靈」一詞,其意並不限於指諸佛、菩薩,也可用以指三清道祖、耶穌基督、真主安拉……等各宗教的聖靈。】

(全文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