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繡美術館 當代寫實藝術 隱身山林美學

文╱人間社記者李雪麗 |2021.03.15
3085觀看次
字級
毓繡美術館外觀是以清水模搭配青磚建築,外罩玻璃帷幕。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展館4樓的故事屋,記錄美術館創設緣由及開館以來的每一檔展覽。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通往展館的清水廊道,一旁種滿翠綠的竹子。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展場中央放置座椅,讓觀眾靜心賞畫,正後方是林煒翔長達968公分的畫作〈青山疊翠〉。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林煒翔畫作〈龍吟〉。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陸先銘畫作〈纏綿〉。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洪天宇作品〈野溪美化〉。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簡靖芳「之間」插圖刺繡展系列作品。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簡靖芳「之間」插圖刺繡展系列作品。圖╱人間社記者鄭榆耀

文╱人間社記者李雪麗

南投縣草屯九九峰下,有一座隱身於山林間的美術館,入口處雖不顯眼,裡面卻別有洞天,這座以「當代寫實藝術」為設館宗旨的美術館,像是遠離塵囂的桃花源,不僅展出當代寫實藝術,也提供偏鄉學童體驗藝術的魅力。

毓繡美術館是由企業家侯英蓂、葉毓繡夫婦創辦,館長李足新是葉毓繡的繪畫老師,美術館雖位處偏鄉,卻以放眼世界作為展覽與布局的依據,希望平衡城鄉美學教育資源落差,讓美學種子能落地生根。

整座美術館園區以傳統園林「一阻,二引,三通」的配置原則為底蘊,清水模搭配青磚的主建築,外罩一層玻璃帷幕,天氣好時,映照出藍天,與四周的山林景物融為一體。

館長李足新表示,美術館所在的平林村很美,因此在規畫的時候,希望能融入當地環境,建築要能與自然對話,而不要張揚。從最初企畫的一張A4紙設計到完工,共花了5年時間,獲得2016年台灣建築首獎。

毓繡美術館雖是私人美術館,卻可免費參觀,不過為了維護優質舒適的參觀品質,參觀前需於「線上預約系統」完成預約。

自然寫實風格

展場別具巧思

毓繡美術館創立之初,就致力於與山林融而為一,2021開春第一檔展覽,由藝術家陸先銘、洪天宇及林煒翔3人共同展出「近山.何以為界」,透過三種不同風格的寫實畫作、不同題材的山林描寫、不同心境的意識流轉,引領民眾回歸山林,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類之間益趨混沌的疆界。

展場的布置也別具巧思,在3個樓層的空間,藉由高度的攀升,如同登山一般,感受視線所及與心理狀態的轉變,從平實明晰到繁複精細,乃至抽象流動。

1樓展出的是陸先銘的「老樹」系列,陸先銘1959年生於台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大三就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歷經台灣政治經濟的變化,關懷的主題聚焦在人與環境的關係。

「老樹」系列主角為榕樹,台灣有聚落、廟宇、公園的地方,通常就有榕樹的存在,它可以是人群聚集、泡茶、乘涼、下棋的好所在,老榕樹交縱錯雜的根,表現出掙扎搏鬥的張力,也象徵社會底層人士拚搏的痕跡。

2樓展出洪天宇的「台灣山脈」系列,洪天宇1960年生於台中,畢業於新竹師專美術科,生長於偏遠山區,造就他的創作意識,從整體回看局部與留白,是他一貫的創作手法,作品議題性很明確,人類的擴張,造成山林的毀滅;留白的部分,代表的就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

展場的每座牆面,自成一個系列,透過照片並參考文獻,呈現不同的時間軸,對照出原始山林之美,以及在人類建設下,自然環境所面臨的浩劫。例如築鐵路、採礦、建電塔,蓋水壩之後,帶來的土石流、珊瑚白化等現象,提醒世人思考未來人類與大自然的共存方式。

3樓展出林煒翔的畫作,1983年出生的林煒翔,畢業於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他喜歡在登山時感受雲霧水氣繚繞,再將所見化為心靈感受畫下來,沒有事先打草稿,而是邊畫邊改,他形容創作的過程像一場旅程,如同在山林中隨興的走。

林煒翔的畫作中,風都是從右側吹向左側,呈現逆時針方向的流轉,最大的一幅長達968公分,以近2年時間完成,畫的是七星山。他特意在展場中央放置一張座椅,讓參觀民眾在欣賞畫作時,能如同真的坐在山中一般,靜靜的感受環境的動態。

寫實刺繡作品

期待疫情平息

美術館自去年3月開始著手規畫台灣年輕藝術家品牌個展的空間,今年完成之後,首檔推出簡靖芳有如插畫般的寫實刺繡作品「之間」。

簡靖芳表示,展出的系列作品是2020年所創作,由於疫情導致社會失序,甚至生活型態有了些許改變,和自己相處與對話的時間多了起來,因此在創作時想要表現的是對自己、對世界的重新認識,並調整腳步,建構新的秩序。

簡靖芳的系列作品,將人類的身體引申為群眾的概念,左手與右手能獨立運作,但更多時間是互相合作,顯示出所有人類是生命共同體。在全球正處於疫情迷茫低落時,她用明亮色彩、大量的縱橫交織線條來象徵希望與秩序感,希望生活重新步上正常軌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