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蘭製米粿雕 守護看桌文化

羅智華 |2020.12.17
3137觀看次
字級
投身近半世紀時間傳承技藝的施金蘭,至今仍遵循傳統來製作米粿雕,希望讓這項老技藝不會就此消失。圖/記者羅智華
妙維肖的蝴蝶米粿雕。 圖/記者羅智華
施金蘭常受邀為各宮廟的法會,捏製米粿雕供品。圖/施金蘭提供
在施金蘭的巧手捏製下,讓米粿雕呈現出栩栩如生的媽祖娘娘與千里眼及順風耳神尊。圖/施金蘭提供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蝴蝶、蜻蜓、蚱蜢……,走進米粿雕藝師施金蘭位於鹿港小鎮的住家兼工作室,迎面而來的是一隻隻造型細緻的昆蟲,讓家裡看起來像是一個綠意盎然、各異其趣的小小生態園,幾可亂真的外型令人難以想像這些可愛昆蟲,全都是用米粿團雕塑出來的作品。

年逾古稀的施金蘭,花了大半輩子在創作米粿雕,是鹿港目前唯一的技藝保存者;在她巧手捏製下,讓米粿雕不單是廟會供桌上用來表達對神尊敬意的宗教供品,更守護與傳承米粿雕這項流傳百年的「看桌」傳統文化。

從二十幾歲就開始學藝、師承自鹿港知名米雕工藝家許安田的她表示,自己會接觸這門技藝的因緣十分特別:當初和許安田是街坊鄰居,某天至他家中拜訪,被各式各樣的米粿雕作品吸引,所以決定拜師學藝。

雕牲禮當供品

表敬意又不殺生

由此開啟她至今、近五十個年頭創作不輟的藝術生涯,不僅捏製出上百樣栩栩如生的作品,更受邀至鹿港平安法會、巧聖先師鹿港魯班宴等活動,展現米粿雕技藝之美。

施金蘭表示,米粿雕文化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自清朝年間,當時家家戶戶搓揉湯圓時,常會留下一塊糯米糰來讓孩子把玩,因而逐漸衍生出米粿雕的傳統技藝,也有人說這是捏麵人的前身。

另外,因早年物資缺乏,許多宮廟舉辦廟會等活動時,都會請傳統藝師用蒸熟麵團塑形、製作成維妙維肖的山珍海味米粿雕牲禮作為供品,也就是所謂的「山海朝聖」,以此表達對神明的崇敬之意,同時也藉此達到不殺生意涵;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如今這項米粿雕傳統技藝已日益少見,甚至瀕臨後繼無人的失傳窘況。

不滿意就重做

呈現最好給神明

製作米粿雕的過程繁複,得先用糯米、麵粉調合至一定比例後,再加熱蒸熟進行雕塑。施金蘭表示,對她來說,每樣作品都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容馬虎;她以先前接受天后宮的委託,製作媽祖娘娘與千里眼及順風耳神尊為例,她因為對成果不滿意而一再重來,希望將最好的創作展現在神明面前,讓這項民間老技藝不會因年代更迭而消逝。

投身近半世紀傳承技藝,她至今仍遵循傳統方式來製作米粿雕外,也從未停止精進自我。她家中有一本厚厚的剪貼簿,每頁都貼滿了她從報章雜誌剪貼下來的蝴蝶、花、鳥等不同動植物的照片,藉由觀察與學習讓米粿雕造型更為精緻細膩。

日積月累下來,不僅昆蟲難不倒她,就連青蛙、螃蟹等生物也雕塑得活靈活現;在眾多作品中,有一件是她捏製了許多隻體態俏皮的白鵝米粿雕,別具巧思的她,讓每隻白鵝呈現出不同姿態,有的伸長脖子、有的展開雙翅,鄉野田趣,令人會心一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