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比好重要

文/萬維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 |2020.12.11
1711觀看次
字級
圖/BOB

文/萬維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

現在搞社會科學愈來愈流行做實驗,拿數據說話,行為經濟學家更是如此。《經濟學人》報導中有個實驗:多倫多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個經濟學家,跑到中國大陸的一個生產電子產品工廠,拿中國大陸工人做了一次實驗。

工人們並不知道他們已經成了受試者。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們能完成本周的生產任務,將獲得80元的獎金;而另一些工人則被告知,本周你們有80元獎金,但是如果不能完成生產任務,就會失去這筆獎金。

不都是完成任務多拿80元嗎?但是有區別。在第二組工人看來,80元已經是自己的了,關鍵詞是「失去」。這裡涉及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定律,叫做「損失厭惡」。人們總喜歡獲得而害怕失去。實驗結果果然不出所料,第二組工人完成任務的情況更好。我不知道這個實驗在學術上有什麼新意,也許工廠獲得的教訓應該是全面提高員工工資,一旦員工沒完成任務就扣錢。

失去比獲得更讓人在意

這些工人難道像「朝三暮四」成語典故中的猴子一樣笨嗎?而事實是每個人都有損失厭惡,換一幫大學教授來結果也一樣。更有甚者有很多實驗證明,連猴子都有損失厭惡。這個實驗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自由媒體的時事版上全是壞消息。

損失厭惡到底是個什麼機制?對這個問題,行為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可能就都不行了,得神經科學家出手。在《大腦決策手冊》這本書中,實驗人員遞給受試者50美元,受試者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賭一把,賭局的機率是有40%的機會可以把50元都拿走,60%的機會一分錢都拿不到;第二個選擇:不睹,直接拿其中20元走人。

實驗結果是大多數人選擇直接拿20元走人,只有42%的人選擇冒險。如果實驗人員把第二個選擇換個等價的說法:改成「直接損失30元」(其實與原先條件一模一樣),此時卻有高達62%的人選擇冒險。

實驗人員發現,在跟第二組實驗受試者說「損失」這個詞的時候,他們大腦中的一個特定區域──「杏仁核」興奮了。這個區域一旦興奮就會產生一種負面的感情。人們怕的不是損失,而是這種負面感情。如果一個人腦中的杏仁核受到損害,他就不會有損失厭惡!

這實驗告訴我們,人們對負面感情的重視程度總是超過正面感情。演化心理學認為恐懼來自人的自我保護本能,而冒險來自人的求偶本能。恐懼使人害怕損失,浪漫使人熱愛冒險。但這兩種情緒的重要性並不一樣,人一出生就有自我保護本能,而求偶本能則是在長大後才有。演化使我們大腦中恐懼的優先順序高於浪漫,也許這就是負面偏見存在的原因。

本文摘自《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