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言素行》博士滿街走

◎劉阿榮 |2007.09.12
567觀看次
字級

當一個社會出現「博士滿街走」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要感到高興、驕傲?還是悲哀、難過?而事實上擺在我們眼前的,正是博士滿街走的景況。日前報載:台灣地區九十五學年度大專學校在學學生有一百三十多萬人,其中碩士生十六萬三千人;博士生近三萬人,十年前博士生僅約一萬人,短短十年間超過以往的三倍,於是很多學有專精的博士找不到工作(尤其是擔任教職或研究工作),有些人改行賣餐飲;有些人開農場;更有不少人以「待業」或「兼職」度日,實難以溫飽。

博士學位是教育歷程中最後一個學位,是經歷各階段升學考試,脫穎而出的人,最後如能獲得博士,常被視為「學業有成」(或「學成」)。社會上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口比例愈高,顯現其教育質量愈佳;高級人力資源也愈充沛,若能投入各行各業,將有提升之功能。然而,若無法令這些高級人力充分利用,則不僅是資源浪費,也是社會不安的因素。因此,當出現博士滿街走的時候,一方面固然可以說明台灣高等教育的發達,高級人力資源的充沛。可是,另一方面也是暴露出若干值得省思的問題。

首先,教育與人力規畫的失當。過去因為「教改」及選舉壓力,增設大學,使得大學數量迅速擴增,目前有些學校已有招生不足的壓力,而更多的問題是平均程度的下降,大學生程度「高中化」;研究生程度僅達大學本科水準,每年數萬個碩士生,幾千個博士生畢業,累積下來當然「博士滿街走」,除了少數名校或有特色的研究所博士較容易找到工作,其餘都會淪為「流浪博士群」。

其次,經濟景氣不佳。過去台灣經濟繁榮時期,各行各業需才孔急,近年來產業外移,就業市場萎縮,擁有高學歷者,往往不願(或無能力)從事於偏重體力勞動或非專業性的工作,「待業」、「兼差」的博士自然就多了起來。

其三,博士本身的學能及社會刻板印象之影響。傳統觀念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拿到博士文憑,應該可以出人頭地,可以功成名就。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有些人可能忘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古語,博士除了專業知識的累積之外,其他在人際關係,社會閱歷方面有許多仍待磨練。能自覺的人,會把「學位」當作一個「階段的達成」;一些「知識技能的養成」。而不自覺的人,或是社會上刻板印象,會以為博士就是學問的頂峰,就是要被捧在手心的「驕子」。殊不知時代變了,學歷、學位、學問、真材實學之間是有差別的;博士的名、實之間,也有個別差異。

當博士滿街走的時候,大家是否也要冷靜思考整個外在大環境的變化,並且調整內在的心態,尋求一個比較合適的方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