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語】 警覺之要

星雲大師 |2020.07.19
1868觀看次
字級
主持人/慧祥法師 圖/人間社

文/星雲大師 主持人/慧祥法師

生活要時時懷有警覺心。警覺世間無常,就會愛惜時光;警覺人情冷暖,就知道謹言慎行;警覺世間的憂悲苦惱,才能提得起、放得下。如何提高人生的警覺?有四點需要:

第一、要安而不忘危:人生活在平順穩定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了各種潛在的危機,一旦危險發生,則來不及應付,所以平時應有憂患意識,以防患未然,不致留下遺憾。飛鳥類在未雨之前,就懂得修護巢窩;臨冬前的動物也知道要儲存糧食,惟恐冬雪不便;同樣的,人在擁有財富的時候就應廣結善緣,布施貧乏。有朝一日,當你有困難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人來幫助。

第二、要存而不忘亡:世界上許多功成名就的人物,年老時仍不願交棒給後人,未能將身後事處理好,讓如日中天的事業而告中斷,甚至百年後,兒孫為了爭奪遺產,惹得烏煙瘴氣。因此,當我們身體康泰的時候,就應該想到生存與死亡只是一線之隔,死亡無時無刻不伴隨在我們身邊,人不能只想求生,卻不預做死亡的準備,一但事實昭然,就措手不及了。

第三、要治而不忘亂:唐朝大醫家孫思邈說:「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意思是說從事醫護之人要有「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中國古聖先賢治理天下,常常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佛教治心亦然,教以止觀,洞察心機之始。因此,處於順境時,應有遭受逆境時的預備和防範,方能臨危不亂。

第四、要得而不忘失:人生在世總有得失,即使甜如蜜的愛情,亦如流水,時而載舟,時而覆舟;縱使富比王侯,十年風水轉,黃金變糞土,將相公侯變成階下囚。所以明朝憨山大師〈勸世文〉說:「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如同九月霜。」杜甫〈縛雞行〉載:「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世間無論什麼東西都不是永恆存在的,因此對於人、事、物的無常變化更應該提高警覺,身心才能獲得保障和平衡。如何提高警覺?有以下四點:

第一、要安而不忘危。

第二、要存而不忘亡。

第三、要治而不忘亂。

第四、要得而不忘失。

──摘自

《星雲大師全集164.星雲法語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