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田珠美 譯╱米宇
若是一直因具有攻擊性的父母而煩惱,心中會抱持「期盼父母能感受我所承受的痛苦」、「他們能理解自己」的願望。
然而,具有攻擊性的父母是完全不可能理解你的痛苦的。所以也更不必期待他們會道歉。因此,請放棄父母總有一天會洗心革面,理解你的痛苦,甚至對你道歉這樣的妄想吧。
抱持相同期待或幻想的,還有在法庭上的被害者或家屬,他們希望「將自己的人生破壞得亂七八糟」的加害者,可以意識到自己犯下多大的罪行,希望他們能向自己道歉。但是,能夠深刻感受被害者的痛苦,打從心裡感到後悔的犯罪者,是極為稀少的。要將自己的父母視為「犯罪者」,大多數人們的心裡或多或少還是會有所抵抗。
「我只是在管教孩子,我沒有錯。」許多被控訴有虐待孩子情事的父母也是如此。這種父母,會頑固地否認虐待的事實,認為自己「不過是稍稍做過頭」罷了,況且也只是為了管教孩子,「一切都是出自於愛」,他們是這樣將自己的行為正當化的。
更甚者,還會生氣自己的孩子不懂得「知恩圖報」,讓孩子抱持罪惡感。他們只一心一意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這種執拗的想法,會讓他們只要碰到稍微不如意,就會認為是別人的錯,而將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樣的父母並不在少數。
然而,真正有錯的,明明是為了發洩鬱悶而毆打孩子的父母。所以,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發現「有錯的是父母」這件事。
但是,要接受「自己的父母是很可怕的」,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有許多孩子,不管被父母如何對待,還是不願意面對現實,只是以「父母都是為了我,才會這樣做的」、「如果我更孝順,爸媽就不會這樣做了」等藉口來催眠自己。
然而,如此扭曲現實,逼自己看見父母好的那一面,只會讓自己更痛苦而已。有時候,甚至會影響身體狀況,造成頭痛、腹痛、心悸或噁心等症狀。因此,孩子應該盡早發現「父母是很可怕的」這件事實,並且,早日捨棄「父母會理解自己」的這種天真妄想。
正視矛盾情感
一發現自己的父母是很可怕的時候,腦袋中就會浮現出至今所承受的不合理對待或責罵,或許會覺得憤怒,或甚至感到憎恨。
如果對父母抱持這種負面的感情,一定會覺得「自己怎麼會有這麼可怕的想法」吧?或許更會責備自己「真是個壞孩子」,甚至抱持罪惡感。但沒有這樣的必要。為什麼呢?因為對父母抱持憤怒或憎恨,是很自然的事情,無論是誰都會有這樣的感情。
佛教中有句「愛憎一如」,可恰如其分地說明這個狀況。愛與恨就如同「糾纏的繩子」一般,彼此緊密連結在一起──男女關係也是如此,愛得愈深刻,被背叛時的憤怒與憎恨也愈激烈。
親子關係也是如此。想被父母所愛的欲望如果愈強烈,一旦被粗魯地對待,或是被過分的話語責罵,感覺到自己不被父母所愛,就會覺得憤怒。而若是知道不管自己多麼努力,都無法得到父母的愛,就會開始憎恨。
也就是說,雖然希望能被父母所愛,卻得不到父母的愛,因此懷抱憤怒與憎恨,但其源頭都是來自於愛。像這樣對同一個人抱持愛、憎這樣相反的感情,在精神分析上稱為「矛盾情感」(ambivalence)。所謂「矛盾」,也就是與「愛憎一如」一樣的意思。
因此,就算你對自己的父母抱持憤怒或憎恨,也不需要為此感到罪惡,因為這是一種強烈愛的投射。況且,除了你之外,也有很多人對自己的父母抱持憤怒或憎恨;所以有這種感情,其實是很正常的。只要這麼想,就不必再責備自己,也會讓自己感到更輕鬆。
(摘自《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揭開父母情緒勒索、遷怒、控制、差別待遇的暗黑心理,停止複製傷害迴圈》,大好書屋出版)
作者簡介
片田珠美
生於日本廣島縣,精神科醫生。著有《不讓自己成為箭靶: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面對時時忍不住攻擊人的人》、《被高自尊所擾的人》、《情緒失控:如何面對感情、工作、生活中的不定時炸彈》、《可怕的凡人》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