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健康 好為人師

陳玲芳 |2020.01.18
3752觀看次
字級
台大開課秒殺的人氣營養學老師洪泰雄,在深入閱讀8百本營養學相關書籍,且親身花費4年時間「試驗」,歸納出「35921飲食原則」,4個月成功減重17公斤,不再復胖。圖/資料照片
八里療養院護理師鄧小萍與該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為防疫留下趣味合影。 圖/張自強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台大開課秒殺的人氣營養學老師洪泰雄,在深入閱讀8百本營養學相關書籍,且親身花費4年時間「試驗」,歸納出「35921飲食原則」,4個月成功減重17公斤,不再復胖。

國立台灣大學、中原大學營養教育教師洪泰雄,曾因體重過重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與高血壓,在研究各種營養學與相關知識後,歸納出「35921飲食原則」,亦即一天吃「3」餐、每餐相隔「5」小時、晚上「9」點之後不進食、每天喝「2」千CC的水、每天早餐「1」顆蘋果(現修正為每天早餐1種水果、每天至少吃2至3種水果)。4個月成功減重17公斤,不再復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因此不藥而癒。

洪泰雄因教學優良,獲選台灣大學一○七年度優良兼任教師。他在台灣大學、中原大學開課教授營養學,傳授的「35921飲食原則」讓許多人成功減重,因體重問題造成的身體毛病也痊癒了。

他在教學授課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人從Line、FB吸收片斷的營養學知識,有可能「以偏概全」,或將錯誤概念奉為圭臬,因此從與生活最相關的4個角度切入,分享了25個關於「享瘦」不可不知的謎團,寫成新書《那些吃東西教我的事》,並錄製了一套健康主題的線上音頻課程,期望幫助大眾「聰明吃,健康瘦」。

洪泰雄說,人類為了活下去,每天一定要吃東西。吃東西既是欲望,也是需求。胃壁會製造促進食欲荷爾蒙的「胃飢素」(ghrelin),傳達「肚子餓了,要吃東西了」的訊息給腦部,產生飢餓的感覺促進進食。胃的容量約1.5公斤,當食物攝入胃達8分滿時,腦下垂體的下視丘下令細胞分泌的「瘦體素」(leptin)便會透過神經傳達訊息,叫身體停止吃東西。所以,感覺到吃飽或肚子餓,是「瘦體素」及「胃飢素」作用的影響,要健康、要胖要瘦,端看有沒有正視這兩個訊息。

膽固醇是無辜的

一般人只要聽到「油」和「高膽固醇」飲食,就會想到肥胖和心血管疾病,讓人恐懼不已。洪泰雄說,事實上剛好相反,膽固醇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脂肪跟膽固醇都是身體必要組成物。膽固醇和蛋白質一樣,都是構成細胞膜(位在細胞最外圍的一層薄膜)的主要成分,也是製造腎上腺素荷爾蒙的材料。

膽固醇還可以轉變成膽酸,促進消化吸收,幫助人體代謝脂肪。「我們需要做的並不是不吃膽固醇(蛋和肉),而是減少膽固醇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和「高熱量」(油)」。美國和台灣衛福部已指出,膽固醇過高不是食物惹的禍,而是ApoE遺傳基因的影響。所以,吃下膽固醇含量高的雞蛋,不是造成膽固醇過高的元凶,「你的基因,還有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才是主因。」

洪泰雄說,由於人就算不從事任何活動,也會消耗熱量,亦即所謂「基礎代謝率」,因此即使減重,也要攝取足夠的熱量。他提醒,想要避免讓「基礎代謝率」退步,有4種行為要遠離:

1.水分喝不夠,含糖飲料一口接一口;2.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3.長期攝取低熱量,以為有餓就有瘦;4.情緒差,壓力大,生氣時間比快樂多。而且每隔4至5小時吃一餐最剛好,所以一天要吃3餐,才不會因為捱餓、燃燒肌肉,脂肪卻愈積愈多,進而落入「愈減愈肥」的惡性循環。此外,下午3點前吃完午餐,有助燃燒熱量;晚餐時間大約在晚上7點進食,最晚不要超過晚上9點。

防疫績優 客家護理師鄧小萍

履獲表揚的績優護理師鄧小萍,歷經23年努力,走過院內群聚感染,以及自身罹患C肝,勇敢接受治療的同時,仍然堅守崗位,發揮客家妹「硬頸」精神。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感染管制護理師鄧小萍,幼時體弱多病,立志當護理師,雖然飽受名字諧音困擾,也歷經院內群聚感染,以及自身發現罹患C肝,仍然堅守崗位,勇敢接受治療,發揮客家妹的「硬頸」精神;在歷經23年努力,去年底獲頒衛福部疾管署的防疫績優人員獎。

「從小念書,我就是同學、老師每日取笑的對象」,民國59年,出生於新竹北埔鄉下,爸媽將她取名「鄧小萍」。因被嘲笑、自我壓抑,成為內向、害羞、自閉的個性,害怕與人群接觸,直到投入護校學業及生活後,才慢慢恢復自然活潑的性格。

然而,姓名的困擾仍未終止,甚至傷害了她善感的心靈。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當年還在國泰醫院骨外科病房擔任護理師時,正準備要照顧一位年長的患者,初次見面,彼此本是開心微笑的,不料,當她自我介紹,對方聽到「鄧小萍」三個字,竟暴怒趕人,只因姓名的諧音,讓她哭著跑出病房。

姓名衍生的挫折,讓她一度想拋開護理職志,卻又對「人」的本質,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除了生理照護,讓病人恢復健康,她也想要透過更周全的精神照護,深入病患的心靈層面。心想,所謂「全人」,應該是要先健全自己,才能去幫助他人,亦即自己全人之後,方可「助人全人」,這也成為她投身護理工作第3年,毅然轉換至「精神科領域」的助力。

二○○三年SARS發生後,鄧小萍被賦予接下防疫重任,從茫然無助到每天必須隨身攜帶記事簿,記下龐大瑣碎的工作,日日都在「分秒必爭」的緊張中度過,讓她常因無法消化工作壓力,夜裡躲在棉被裡偷偷哭泣,甚至一度萌生退意。所幸,透過不斷自我對話、正向鼓勵,也藉由假日走出戶外、爬山、聽音樂、學烘焙等紓壓管道,將工作與生活中的「怨念」化為「正念」,逐漸找到防疫工作與自我價值及成就感的平衡點。

鄧小萍說,生活中「病菌,無所不在」,環境表面亦有被汙染的細菌病毒,包括必須預防較難治療的抗藥性菌株感染。一般人出入人口密集場所時,應盡量與他人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少碰眼口鼻,如廁後、進食前、接觸環境後、摸口鼻前後、手髒時,都要確實地正確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規律作息,以維護抵抗力,並配合疫苗接種,方能將「被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進而遠離傳染病。

5年前,她開始面臨「更年期」,切身感受到「荷爾蒙」確實影響女性的生理老化,加上經歷艱辛的肝炎治療,自認必須更加努力維持健康,包括增強個人抵抗力,預防疾病及傳染病;自身也更能理解長者及高齡長照族群的需求,她感性地說:「這些,都有利於我在工作上,提供更好、更適合長者需求的防疫方式。」

去年11月,衛福部疾管署舉辦「疫義非凡 星光璀璨」防疫績優頒獎典禮,鄧小萍為全國19名公務類個人獎中的一位受獎人。這是她繼二○一五年榮獲新北市衛生局頒發的「護理傑出貢獻獎」、二○一六年衛福部頒發的「優良護理人員」,以及去年獲台灣感染管制學會「資深優良感染管制師」表揚後,又一重要肯定,實至名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