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雋婷
我的父親是閩南人,母親是客家人,婚後嫁到了桃園的客家庄,婆家說的自然是客家話。
小時候住在南部,平常在家裡,爸爸對我說閩南語,媽媽則對我說客家語,完全不會說國語的我,把這兩種母語學得道地又流利,只讀了半年幼稚園的我,國小時還不太會講國語。只不過就學時剛好是戒嚴時期,政府規定不可以在學校講母語,會罰錢,所以我只能在家裡說母語。
之前在新竹教書時,學校安排我擔任客語老師,當時心中非常欣喜,卻沒想到,客語的九腔十八調徹底把我打敗了。課堂中,我說的南部四縣調沒有人聽得懂,課文內容播放出來的海陸腔也很少在南部聽到,原來,新竹地區的客語是海豐腔啊!
更有趣的是,每位學生看到我都說:「英文老師好。」聽得我一頭霧水。原來,孩子們把聽不懂的話都當成是英文啊!加上母語課本又有很像英文字母的音標,也難怪他們會作這樣的聯想。
其實,母語學習的「環境」很重要,比起學校每周一節的本土語言課,倒不如家裡的父母、長輩們帶著孩子說,不需要藉由文字學習,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就能說出一口道地的家鄉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