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如何共飲台灣社會的活水源頭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2019.11.13
1757觀看次
字級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當我們聲稱台灣社會是「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時候,如果我們的重點在闡釋人類關於性別、種族、殘障與階級的差異,目標旨在促進社會正義,保障所有人都能在社會中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則這種聲音自然應該獲得重視。

然而多元文化主要來自對社會標籤(Social Labeling)的反省,藉此修正文化結構,卻沒有真正討論文化型態的問題,在台灣卻常被學者偷換概念用來指稱多元文化即是台灣社會的文化型態,這使得台灣社會成功複製西洋社會有關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潮,卻刻意漠視西洋社會即使更關注不同社會群體的權益,譬如支持移民群體維護既有的文化,並通過政策實施使得自身文化適用於移民群體,卻從來沒有自我否定自己的文化型態來自基督教主導的西洋文化。

文化結構是骨架,文化型態是材質,結構可因應社會變遷來做調整,但社會不論如何變遷,都源自於相同的文化型態。譬如一棟建築,如果材質都被更改,則建築的型態就會產生根本差異。

譬如中國建築有一條龍、單伸手、三合院與四合院這些各種不同的結構,但如果不使用磚瓦與木頭來作為建築的材質,則就無法再稱作中國建築的型態。

常見學者聲稱台灣社會屬於多元文化,這只是在討論社會的文化結構議題,但如果不徹底了解當前人類只有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與中華文化這4種基本文化型態依然有著豐富的精神活水源頭,其餘各國家或地區組成的社會,都是在這些基本文化型態裡各自或組合發展出自己的衍生文化型態,則討論任何文化議題很難不流於見樹不見林的結論。

如果我們想表達包括台灣原住民與新住民的生活權益都應該獲得重視,我們就需要在文化結構層面做出相應調整,裨益於不同族群能共融於台灣社會。

但我們有沒有關懷漢人自身三大族群(閩南、客家與外省)的文化呢?如果我們根本否認台灣社會屬於中華文化這種基本文化型態,並且從教育層面逐漸撤除有關中華文化素養的學習,漠視主流族群共同的文化傳統,這就會導致只把中文當作工具語言,卻否認該語言背後有著深層的意義,其結果就是在拿多元文化的名義來掩蓋其混亂失序,放棄探索如何對中華文化的倫理繼往開來,最終會養出「粗鄙無文的世代」。當中華文化作為維繫社會的基本文化型態都無法獲得傳承,使得道統淪喪且學統黯淡,則自然中華民國的政統就不再被人重視了。

這就是當前台灣社會大亂的癥結。如果我們不知道辨識文化結構與文化型態這兩種概念的差異,持續任由某些學者拿多元文化的說法擾亂對文化型態的認知,卻未曾就事論事設計多元文化的方法,來幫忙台灣社會調整自身的文化結構,則台灣社會將始終無法撥亂反正與否極泰來。

因此,筆者呼籲台灣民眾不要再受特定意識型態的欺瞞,應該回頭認識真正的「本土」,其「土」固然是我們生活在台灣的鄉土,其「本」則是我們生活呈現的中華文化,前者係具體的物質家園,自然應該因革損益調整其文化結構,但該文化結構不能離開後者這一精神家園,如果文化型態都被否認,則精神家園的喪失很難不引發台灣社會的災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