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古人的胎教

文/海客 |2019.10.03
1873觀看次
字級

文/海客

提到胎教,很多人會覺得這是現代才產生的名詞,古人根本不可能理解這個概念。其實不然,胎教在中國歷史非常久遠。

據史書記載,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在懷周文王的時候,就非常注重胎教,《史記》中說:「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由此可見,周文王之所以成為聖明的君王,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與他母親太任的胎教有很大關係。

《大戴禮記.保縛》也留下了關於胎教的記載:「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櫃,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由此可見古代人對胎教之重視。

西漢的學者劉向認為,胎兒能夠感受到母體內外的刺激,胎教的目的在於:「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他認為人的本性是世間萬物是相通的,所以女子懷孕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所想和所做的,言行向善,就可以生出良善的孩子,反之亦然。

東漢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也論述了相類似的思想,他認為,人性之所以有賢愚善惡,並非天生的,而是人在受胎時稟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所以如果稟得堅強之性,自然就會成長為一個賢能善良的人。

中國歷史上關於胎教的記述不可勝數,各種醫學著作以及醫學家也論述了胎教的重要性。其中著名的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對胎教的全面而深刻的介紹和論述。可以想見古代人對胎教是有深入研究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