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橋】 陪孩子 走過悲傷

文/吳娟瑜 |2019.09.18
2002觀看次
字級

文/吳娟瑜

十歲的學明放學回家很不開心。「在學校被老師罵?」「和同學有誤會?」「功課很多?」「身體不舒服?」但無論媽媽怎麼追問,學明就是悶不吭聲。

晚上七點多,在科技公司上班的爸爸回到家,聽了老婆的陳述後,飯都沒吃,就立刻敲門進學明的房間。十分鐘後,爸爸抱著號啕大哭的兒子走出房間。

莫名的恐懼

原來,老師白天在課堂上講到台灣人口結構,提到平均壽命是七十多歲,學明一時之間深受打擊,他擔心有一天會失去爸爸和媽媽。

對此,學明的爸媽感到束手無策,花開花落本是人間常事,兒子為何如此反常地擔心?是生命教育有所欠缺?還是該勸兒子別想那麼多,儘管長生不老是天方夜譚,但至少現在醫學發達,延長壽命已非神話?

學明的媽媽說:「學明從小和爸爸關係很好,一起騎腳踏車、做模型玩具、放風箏,當兒子說害怕有一天爸媽都不見時,我們還笑他好傻,這不是好久、好久以後的事嗎,有什麼好傷心的呢?但畢竟十歲的小孩能理解的很有限,吳老師,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

學明媽媽也提及兒子三歲時,公公生病走了,送終時,由於老公是長子、兒子是長孫,老公於是抱著兒子走到棺木前向往生者致意,不料學明竟哭喊著:「阿公,不要睡,帶我出去玩!」

不解人事的兒子這麼一鬧,親友更為鼻酸,爸爸也趕緊把學明抱離現場。如今回想起來,夫妻倆不禁懷疑:「是不是孩子當時被嚇到,因此對死亡充滿了恐懼?」

體驗生命教育

潛意識裡,每個人多少對死亡有不解、有恐懼,就算是得道的智者,往往也得經過不斷地修行和長年的參透,才能了悟生死大事。

一般泛泛之輩,對人生的最後一刻自然也有好奇和擔憂,只是常用「不要想太多,活在當下」的心念來轉移注意力。然而,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學明媽媽雖然是家庭主婦,但會在學校擔任義工,也常到社區做社會服務,是個見多識廣的時代女性,她點頭回應說:「學明從小就很善體人意,不像有些鄰居的男孩胡搞瞎搞,讓父母頭疼。可是他這樣多愁善感,又讓我們有些不知所措。」

「他曾經吵著養小寵物嗎?」

「啊?──」學明媽媽突然拉出長音,恍然大悟地說:「有,他曾經吵著要養小金魚,我們怕他不認真照顧,一直沒答應。對!這是一個好主意。」

養寵物,可以讓孩子自然地經歷「說再見」的過程。當可愛、漂亮的小金魚一夕之間離開了,爸媽可以帶領孩子先把金魚包裹起來,祝禱之後回歸大自然。

藉書寫療傷

「吳老師,讓學明寫一封信給爺爺會有幫助嗎?當初他還那麼小,實在沒想到這些記憶都還留在潛意識裡……」

「確實會有幫助。一邊寫,一邊整理他對爺爺的懷念、感謝和祝福,自然會減少遺憾和害怕。還有,更重要的是你們夫妻倆。」

學明的媽媽「咦」了一聲,她沒想到面對孩子的狀況,大人同樣需要調整潛意識裡對死亡的不解和恐慌。

「沒錯!夫妻之間也需要釐清彼此對生死的感受。當雙方有共識、有理解,即使突然碰到家族親友離去,才不至於過度悲傷,妳也知道,孩子很容易從父母的表情、聲音、動作,去感受事件的輕重。不要輕描淡寫,也不要哀痛逾恆,這樣,孩子就能從爸媽身上學到如何面對生命的自然離去。」

學明的媽媽臨走前,頗有感觸地說:「我回去要好好抱抱兒子,他讓我們夫妻看到自己還有未完成的功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