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布拉格之春(上)

文/陳牧雨 |2019.09.10
4826觀看次
字級
過去在冷戰時期,捷克是屬於所謂的鐵幕國家,也就是共產集團的一員。由於當時台灣的政治氛圍非常反共,因此甚少有對於鐵幕國家的報導與介紹,所以我們對捷克這個國家,總感到非常陌生與神祕。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過去在冷戰時期,捷克是屬於所謂的鐵幕國家,也就是共產集團的一員。由於當時台灣的政治氛圍非常反共,因此甚少有對於鐵幕國家的報導與介紹,所以我們對捷克這個國家,總感到非常陌生與神祕。

一直到一部名為《布拉格之春》的美國電影,才讓我開始對這個國家有了深刻的印象,並且注意起有關這個國家的事物。方知,原來捷克曾經是歐洲的文化政治的中心,這個國家也出了很多傑出的音樂、文學以及哲學的大師。

在音樂方面,有「捷克音樂之父」之稱的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他的代表作是《我的祖國Má vlast》交響詩。

交響詩共六章,第一章與第三章回顧了捷克民族的傳說;第二章與第四章,描繪了波西米亞的自然風格;而第五章與第六章則象徵了血淋淋的民族獨立戰爭史,展現出捷克人對獨立的民族國家的盼望。

整首交響詩裡,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第二章〈莫爾島河(Die Moldau)〉,此樂章經常被單獨錄音或演奏,全曲共分八個段落,從莫爾島河上游開始描繪到下游。

一九九九年五月春天,我曾經拜訪過布拉格。既然來到這裡,當然想去看看知名的莫爾島河,不過很奇怪的是,當地人並不知曉這條河流,幾經詢問,才了解這條河流在捷克當地被稱為「伏爾塔瓦河」(捷克語:Vltava),莫爾島河(Moldau)則是德國人對這條河流的稱謂。

捷克還有一位鼎鼎有名的音樂作曲家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他最有名的作品是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作品九十五,作者於一八九三年在美國譜寫完成,交響曲的標題為《From the New World》,在台灣大都被翻譯成《新世界交響曲》,但我認為應該還是翻譯成《來自新世界的交響曲》較能契合標題的原意。

以這個標題來看,應該是德弗札克從美國寫給故鄉的交響曲,其中第二樂章降D大調以「念故鄉」的黑人靈歌風格旋律為主題,其意義不言而喻。

在文學方面,有家喻戶曉的名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

另外,還有一九八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Jaroslav Seifert)。而電影《布拉格之春》,則是根據捷克現代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的長篇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改編拍攝而成。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1860~1939)是捷克著名的畫家,其海報作品以唯美的線條描繪出端莊優雅的女性人物而聞名,作品曾被運到台灣展出,並造成轟動。

由於捷克出了許多文化名人,顯現出這裡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的國度。捷克人甚至在布拉格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Katedrala Sv. Petra a Sv. Pavla)旁邊,建立了「高堡墓園(Vyšehrad)」,是一個專門用來埋葬許多捷克歷代名人的墓園區。

這個墓園非常漂亮,不僅沒有印象中墓園陰森森的感覺,反而到處都看到彩色蠟燭和美麗的鮮花,我在園區裡,也看到種在地上迎風盛開的芍藥,以及許多名人的雕像,並且有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在園區裡穿梭。

這個景象完全顛覆了我過去的經驗及超出我可能的想像——原來墓園也可以建造得如此浪漫和優雅。

我很快就找到了史麥塔納及德弗札克的墓地,並且拍照留了影。只可惜,當年還沒有數位相機,使用傳統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效果並不太好,是有點遺憾。

我在這裡並沒有看到卡夫卡的墓地,據說是因為卡夫卡是猶太人,可見,有文化的捷克人,還是不免存在著不該有的種族歧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