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高產能 小國荷蘭打造農業奇蹟

文/陳亦偉 |2019.08.04
1694觀看次
字級

文/陳亦偉

荷蘭面積約4萬1500平方公里,只比台灣略大一些,人口更只有1700萬出頭,如此的小國,卻是世界第2大糧食輸出國與全球最大的花卉出口國。荷蘭憑藉的是將科技與創新引入農業生產,追求單位成本極小化、產量極大化、農民賺大錢。

勞動者變成管理者

創新科技追求最高產能

荷蘭之所以能達成這般成就,主要是全力找出如何在投入更少資源下增加產量的創新方法。以馬鈴薯為例,目前全球平均產能是每英畝9噸,但荷蘭許多農田的產量可以達每英畝20多噸。其次,荷蘭種植穀物的平均用水量比一般國家少近90%,而在荷蘭的大型溫室裡,幾乎不用殺蟲劑;2009年荷蘭的家禽與家畜飼養者已降低六成的抗生素用量。

荷蘭農業的科技運用相當普遍,節省人力的科技溫室,通常只要手機一按,就可以管理溫室裡的所有環控設備,大概只有收成的時候,需要額外請一些移工幫忙採收和包裝。這些溫室不只能讓作物保持溫暖,還能仔細測量並控制生長環境,確保植物最佳生長的供水。正因這些溫室的絕佳種植效率,讓荷蘭成為世界最大的番茄出口國。

務農也能賺大錢

研究型大學作創新後盾

荷蘭在農業貿易上有最先進的創新,各種設計都敢大膽挑戰。這些創新研發工作大多來自以研究導向的農業技術樞紐──瓦荷寧罕大學(WUR),學校坐落於阿姆斯特丹東南方80公里,開發新技術改善作物生產,並為眾多新創公司培養創業環境。

溫室等科技設備成本高,促使荷蘭農業需走大規模生產路線,靠產量來獲利,再回本投資科學設備上的費用。根據歐盟農業收入資料(EU agriculture Income),荷蘭農業年度勞動單位(AWU, Annual Work Unit)的平均所得為5萬9657歐元,相當於每名荷蘭農民(或農家)的年平均收入約新台幣210萬。

一味追著產量利潤

犧牲珍貴飲食文化

荷蘭的農業生產也激起不同觀點,包括這種全賴科技導向、高度資本模式的農作方式是否適用所有國家?一面倒追求產能,是否會失去一些更珍貴的東西?

社會學家裘西昆(Pinar Coskun)直言,一味鼓勵追求產能的結果,就是「在荷蘭農產裡,我們看不到傳統或創造力的食物文化」,荷蘭料理從早年具備多元與勇於嘗試的特性,變成今日的索然無味著稱,幾乎只是平淡無奇的搗碎、攪拌的簡單料理方式。

裘西昆認為,各國固然能從荷蘭的創新農業裡學到很多,尤其是減少用水、殺蟲劑與碳排等方面,但也不必過度吹捧與欣羨荷蘭模式,因為有一得就必有一失,「在我們餵飽世界之前,應先滿足自身的內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