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水 手作竹篾燈籠一甲子

羅智華 |2019.04.30
8117觀看次
字級
人稱「秋水師」的燈籠工藝製作大師唐秋水,為傳承手製燈籠的手藝,近六十年來堅持以雙手製作燈籠,不為追求快速而改用機器製造,對傳承的用心與精湛手藝讓他榮獲「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殊榮。 圖/記者羅智華
美學底蘊濃厚的唐秋水繪得一手好畫,無論是燈籠上的松鶴延年還是神明等各種圖案,都難不倒他。圖/記者羅智華
美學底蘊濃厚的唐秋水繪得一手好畫,無論是燈籠上的松鶴延年還是神明等各種圖案,都難不倒他。圖/記者羅智華

【記者羅智華彰化報導】走進位於彰化市民族路上的春秋美術社,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燈籠迎面而來,宛如元宵燈會般令人目不暇給。這些做工精緻、華美的燈籠,出自於手製傳統竹篾燈籠將近一甲子的工藝大師唐秋水之手。

人稱「秋水師」的他,為保留手製燈籠的傳統文化,數十年來始終堅持以一雙手慢慢打造燈籠,從不為了追求快速改用機器製造,不僅保留全台少見的剖竹枝技藝,對文化傳承的用心與精湛手藝,更讓他在去年底榮獲「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民俗工藝獎」殊榮。

「手製竹篾燈籠不僅是慢工出細活的功夫,更融合竹編、書法、繪畫等工藝文化於一體。」唐秋水說,許多人都看過燈籠,但不見得了解箇中奧妙。

他表示,一個燈籠從無到有得經過剖竹、編型、糊布到圖案彩繪等多重步驟,第一步就是先將又粗又長的桂竹,用刀子慢慢剖成一根根細如竹籤的竹枝,過程耗體力又費時,現在幾乎沒有師傅願意這樣做,都改為機器代工。

但在他看來,每根桂竹外觀都不同,竹子纖維生長方向也不一樣,唯有靠手工剖竹才能知道竹子纖維如何生長,才能剖出一條條強韌又有彈性的竹枝,製作出好品質的燈籠,這樣的工法是機器做不到的,因此即使再費工,多年來他依舊堅持用雙手剖竹枝。

剖好竹枝後,接著要發揮宛如「織女」般的編織技巧,將上百根竹枝慢慢編成燈籠架構,再用紗布繃住編好的竹枝,進行上漿、上色,才算是完成手工燈籠的前半段步驟;接下來則要進行最重要的燈籠彩繪工序。

傳神燈籠圖

讓宮廟、遊客找上門

年屆七十的唐秋水從小就喜歡拿著彩筆塗鴉畫畫,靠著天分與自學,讓他不僅將牡丹花鳥等各式圖案都繪製得維妙維肖,就連人物神情也拿捏得十分到位。

閒暇之餘喜愛畫畫的他,其美術作品還在南瀛美展、大墩美展等全台美展脫穎而出、深獲評審青睞。這樣的好畫功,也讓他的燈籠繪圖格外活靈活現、與眾不同,無論是祥龍獻瑞、松鶴延年,還是觀世音菩薩、媽祖娘娘的莊嚴慈藹面容,都繪得炯炯有神。南瑤宮等各地不少宮廟舉辦慶典時,都會特別前來訂製專屬燈籠,還有民眾遠從馬來西亞等海外慕名而來。

「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沒買過燈籠,但這樣的傳統工藝如果不好好傳承,就沒辦法保留下來了。」手持竹篾燈籠的唐秋水有感而發表示,燈籠不是一般民眾的生活必需品,卻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悠久文化與生活智慧,這樣的文化傳承不能就此中斷,因此即使年事已高,仍堅持用雙手製作燈籠。

為了讓傳統技藝後繼有人,他的兒子唐嘉興還為此放棄穩定教職,回家傳承父親的好手藝,父子倆攜手合作,把一盞盞燈籠塑造成獨特美麗的工藝,也讓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