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清明節話掃墓

文/海客 |2019.04.04
1836觀看次
字級

文/海客

清明節如今已經是國家的法定假日,歷史也很悠久,大約有二千五百多年。但是最初的清明節其實與掃墓沒有什麼關系,它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因為到了清明這個節氣,氣溫普遍回升,開始進入春耕,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諺語;按照《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在我國古代,寒食節是民間禁止煙火以及掃墓的日子,寒食是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而清明節是冬至後的一百零六天,所以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就將寒食節的掃墓習俗轉移到了清明,兩個日子基本上合二為一了。

清明祭掃墳墓也與喪葬習俗有關。秦朝之前,中國社會等級特別森嚴,只有貴族才有墓地,平民是沒有墓地的。秦朝時,等級制度不再那麼嚴格,平民也有了自己的墓地,但是只能稱作墳,也沒有墓碑,這一時期只有貴族可以墓祭,平民只能在家中進行家祭。到了漢代,墓祭開始普遍起來。

唐朝時期,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唐代宗將寒食與清明的假期由四天延長到五天,唐德宗將其延長到七天。這樣,寒食與清明正式合併了,而清明掃墓也就變成了民間一大習俗。

至於寒食節為何要掃墓,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去世後,蜀國並沒有為他建廟,百姓為了追念他,紛紛到田間進行野祭,劉禪感到不妥,於是為諸葛亮建廟,允許百姓祭拜。

還有一種說法,掃墓來源於古代先民的習俗,先民祭祀高禖,高禖也就是高母。母系氏族社會,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高母所代表的其實就是祖先,祭祀高母也就是祭祀祖先。

清明節發展到今天,作為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的日子,其儀式就是掃墓。而沒人祭掃的墳墓,則被認為是無後了。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掃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理解為行孝的儀式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