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行旅】獨克宗古道慢慢行

文╱陳雲和 |2018.12.26
1536觀看次
字級
雲南迪慶獨克宗古城藏族聚落的商店 圖/陳雲和
圖巨大的轉經筒在霞光中閃閃生輝 圖/陳雲和
冬陽下,藏族居民在門口聊天 圖/陳雲和

文/陳雲和

歲末時節,我陪同丈夫去重慶參加醫學會,會後跟幾位醫界朋友飛到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府香格里拉縣旅遊。投宿在香格里拉市內獨克宗古城區的「茶馬古道博物館旅館」。

窗外幾聲雞啼,把我從迷濛睡夢中喚醒。

「外面很漂亮,出去走走吧!」丈夫站在窗前提議說。他所謂的走走,是指拍照。

昨晚飽受高原症折磨,輾轉反側,好不容易捱到凌晨才入睡。勉力下床,簡單梳洗後,從頭到腳裹得緊緊,吃了一兩片餅乾,喝杯熱開水,背起相機鼓足勇氣下樓去。

推開厚重的大門往外看,戶外寒凍刺骨,眼前的古城仍沉睡在淡淡薄霧中,寧靜安詳。

西元670年間,約唐代初期,吐蕃(藏族古稱)王朝在這海拔約四千公尺的高原上,建立了獨克宗古城。「獨克宗」,藏語意為月光城,這裡是連接滇、藏、川三條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也是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茶馬古道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南、西北邊疆茶馬交易的道路,興起於唐宋,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一路沿伸至尼泊爾、印度,甚至遠達西亞及東非紅海海岸。傳說當初有位活佛從對面山頭望見大龜山,彷如佛陀端坐在蓮花座上,而選定了獨克宗城座落的位置,並用石頭打造出八瓣蓮花形狀的布局。

古城依自然地勢鋪造的石頭路面上,留著錯落的馬蹄印,是當年馬幫走過的遺跡。我一腳一步踩在高低起伏的古道上,不知不覺跌入歷史遺蹟中,一磚一石,在在見證獨克宗曾經的繁華榮景。穿梭在巷弄間,無論是民居或商店,處處皆可入鏡。

房舍外牆大都塗上當地特產的白黏土,白色是藏族的神聖象徵,晨光微微中,散發出溫潤柔光。可以想像當太陽高掛,白牆在湛藍的天空下熠熠發光,將是多麼莊嚴神聖。這就是獨克宗被稱為白色石頭城的緣由。住家大都以原木建構而成,門框和梁柱裝飾有藏族彩繪及動物雕刻,錯綜交疊的斗拱支撐著屋簷,呈現出繁複的線條之美。門口掛著鮮豔的布幔,寒風中飄散出濃濃的藏族風情。

幾縷炊煙從民家煙囪徐徐飄出,屋內交談的聲音揭開了古城一天的序幕。有三兩人影行走在石板路上,要出發去上工。太陽漸漸升起,我們依依折回旅店,猛回頭,赫然發現一座喇嘛廟和巨大的轉經筒,巍峨聳立在不遠處,在霞光中閃閃生輝。原來那就是早期位在古城河畔,原有的「日光城」,可惜毀於戰火,只留下一座巨大轉經筒,與獨克宗默默相對。

回旅館用過早餐,精神比昨晚好許多。藏族姑娘拉姆來接我們出發去遊覽縣城外的名勝。

向晚時分回到古城,再次踏上石頭路,繼續穿街走巷。

除西藏以外,獨克宗是中國境內最大的藏族聚落,商店和餐館沿街林立,銀器、佛香、佛珠等工藝品,呈現出藏族獨特的器物。

拉姆領我們來到一家古老藏式餐廳用餐,有一道類似火鍋的雜鍋湯,湯裡加入當地特產的竹葉菜、琵琶肉(醃豬肉)、洋芋、豆腐、木耳和松茸等等,鮮香的滋味,引得我胃口大開,在外長征了一天,高原症狀不知不覺消失了。茶足飯飽,我們慢慢踱回旅館。簡單梳洗後,好整以暇準備就寢,默禱今晚能夠一夜酣睡到天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