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台北羽球公開賽前天落幕,上萬名熱情球迷在最後一天湧進台北小巨蛋,非常興奮地目睹台灣女將戴資穎打敗丹麥選手傑克斯菲德封后,將她在世界第一位的排名寶座坐得更牢、更久。
小巨蛋興建以來,將體育館一萬五千多座位擠爆的次數,都是知名歌手的演唱會,十月七日是作為體育運動賽會「購票進場人數」最多的一次。這一天台灣男選手還在一場自己人內戰情況下,得到男雙冠軍,一天內五場決賽拿到兩項冠軍,館內吶喊聲不斷、掌聲如雷,人人興高采烈,小巨蛋終於發揮了應有的「體育館」功能。
目前羽球的產業市場,雖然還不能和職業網球、高爾夫並比,但是打羽球的人口愈來愈多,在亞洲地區羽球產業已經超過網球、高爾夫,而且由於中國大陸打羽球的人急速膨脹,號稱已有超過一億人打羽球,後市看俏,未來比賽獎金可能逐漸追上網球、高爾夫。
羽球專屬電視頻道有固定收視率,台灣及大陸的羽球明星廣告代言費已經超過網球,羽球器材總產值超過網球、高爾夫;許多體育館甚至寧可設羽球場,也不願設網球場,羽球為什麼在台灣取得如此成功的榮景?
羽球是一項非常適合亞洲人的運動,身材適中但是反應靈敏、動作俐落,就適合打羽球。
它不像選材重視高頭大馬的籃、足、排「三大球」及網球、高爾夫、棒球;運動員只要再加上有堅定不移的恆心,肯吃苦,不怕寂寞、天天練耐力,就有機會成為戴資穎。
七十年前台灣剛光復,最早一批前來指導的是從印尼、馬來西亞回來的僑生,他們帶來輕巧的手法,變幻莫測的技術讓大家見識到這項運動的神奇,一如大家前天在小巨蛋看到的小戴。
四十年多前,台灣的國際羽球會籍曾經受到排擠,差點不能參加國際比賽,當時中華羽協黃熾仁CY先生孑身到英國和國際羽總打官司,終於讓台灣取得平等公正的地位,也開始辦理「台北羽球公開賽」前身的「台北國際羽球邀請賽」。
早年台灣經濟不好,由黨政軍官員湊獎金辦比賽,後來有吳文達先生召集工商企業界集腋成裘,每年白館,後來的紅館,到如今的小巨蛋,每年有高額獎金的職業羽球賽;全世界職業羽將都知道一定要來台灣搶獎金,到今年已是第三十七屆,羽球成為台灣體育史上沒有中斷、延續最久的單一職業球類比賽。
除了有「羽協排名賽」這個固定的努力目標,台灣從年頭到年底有打不完的業餘組羽球賽,從「清晨盃」、以前的「民生盃」,到現在下半年的「會長盃」,和無數青少年分齡賽,中央機關羽球賽......。
台灣羽球的量和質都有非常完美的建構,家長們喜歡羽球,必定帶動下一代也跟著打羽球,生生不息,終於開花結果。
蘇嘉祥(台北市/國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