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文化遺產京都仁和寺

文/林政儀 |2018.09.26
2225觀看次
字級
御殿南庭一景。圖/林政儀
二王門。圖/林政儀
金堂。圖/林政儀
御殿北庭一景。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夏去秋來,時序推移,近來入夜之後,頗感秋意漸濃。每逢秋風吹起,總不免動念秋遊,而秋遊之地,尤戀京都!

去年十一月,京都的賞楓之行,除了參訪南禪寺、高台寺、東福寺外,也不忘造訪百年茶館。

一日在祗園的辻利茶館勾留之後,晃遊在四條通上,偶然見到介紹仁和寺秋季楓葉拜觀文宣,方知仁和寺除了聞名遐邇的「御室櫻」,亦是賞楓聖地!文宣上令人驚豔的楓紅,著實讓人嚮往,於是決定一訪仁和寺。

仁和寺位於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區,是日本真言宗御室派的總本山。仁和寺的歷史,可追朔至西元八八六年,第五十八代光孝天皇為在西山祈願而開始啟建,直至西元八八八年第五十九代宇多天皇,才圓滿落成。

西元八九七年宇多天皇讓位予醍醐天皇,之後宇多天皇並於仁和寺剃度出家,世稱宇多法皇。此後,日本佛教史上有多達三十位皇室成員擔任仁和寺住持一職,因而仁和寺獲得「御室御所」的尊稱,仁和寺也位列門跡寺院之首。(註)

仁和寺腹地寬闊且建築富麗堂皇,然而初建的伽藍大多於應仁之亂中不幸焚毀。現存伽藍在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協助下,恢復創建時的伽藍模樣,再現昔日皇家佛寺宏大雄偉,整體工程直至西元一六四六年才圓滿峻工。

一日清晨,搭乘往仁和寺的市區巴士,沿途望著車窗外一片連綿不絕的絢麗秋色,一路心情愉悅,直至巴士駛抵仁和寺。一下巴士,便被雄偉的二王門所震攝,拾階而上,二王門中供奉高達十八點七公尺的木雕二王像矗立眼前,氣勢非凡,剎時放下雜思,提起正念。

向二王問訊之後,穿過二王門安步入寺,踏入廣闊前庭,一時豁然開朗,站在前庭裡可以無礙地遠望大內山和衣笠山及中門,其格局之大真是一般寺院中罕見。

仁和寺主要寺院建築南北方向有二王門、敕使門、中門、五重塔、觀音堂、金堂和御影堂等殿堂。寬廣的參道西側有一敕使門,由京都名師龜岡末吉設計以作為迎接天皇的特使之用,現今一般民眾無法由此進入御殿庭園。在敕使門的西側有一入口通往御殿庭園,御殿主要用來接待日本皇室與貴族的御所,內部建築有宸殿、白書院、黑書院、靈明殿、遼廓亭和飛濤亭。

御殿庭園現今開放購票參觀,買了參觀券入內,穿過本坊表門後進入御殿,首先來到白書院和南庭,此刻秋風朗朗,吹拂過青蔥鬱鬱的松樹、杉樹,甚是舒適宜人,於是在廊道擇一處坐定,細細欣賞枯山水風格的南庭,廊道前植有一株豔紅無比的楓樹,偶爾看著幾片被秋風吹落的紅葉輕輕地落在鋪滿白砂的庭面上,隱約可領略日本佛寺廣植楓樹的一點意涵。

南庭小坐之後,繼續往北移步,不久穿過黑書院來到宸殿和靈明殿,宸殿北側是池泉迴廊式風格的北庭,沿著迴廊緩緩而行,可欣賞著北庭的山水和茶室,也可遠眺著五重塔,頗得南北朝文學大家吳均:「風煙俱淨,天山共色」之境。

從御殿出來後,沿著參道往北走,穿過中門,東側是五重塔,五重塔建立於一六六四年,塔身高三十二點七公尺。西側有「名勝御室櫻」和觀音堂,御室櫻是京都櫻花最晚盛開的名勝,從江戶時代開始深受民眾喜愛,也被無數詩人寫進和歌讚詠。江戶時代的儒學家貝原益軒曾在其著作《京城勝覽》盛讚仁和寺御室櫻,一九二四年御室櫻更被指定為國家名勝。

沿著中軸線繼續往北而行,一路楓紅遍布,最後來到已被列為國寶的金堂。現存的金堂原是建造於一五九六年至一六一五年間的京都御所(皇宮)的紫宸殿,一六二四年至一六四四年間將紫宸殿移築至仁和寺,至今世人有幸還能窺見當時宮殿建築的風貌,目前金堂供奉著阿彌陀佛三尊像、四大天王像和梵天像等。

在金堂東側是重要文化財的經藏樓,建於一六二四年至一六四四年間,建築風格為日本禪宗樣式,內部供奉釋迦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佛像,牆面上有菩薩及羅漢;內部中央有八面體的迴轉式書架(輪藏),每一面有九十六箱,共計收納七百六十八個經文箱,經文箱內收有天台宗學者天海大僧正版《一切經》。在金堂西側依序是鐘樓和御影堂,都已列為重要文化財;御影堂原是京都御所內的清涼殿,在一六二四年至一六四四年間將清涼殿移築至仁和寺。

一九九四年仁和寺與京都地區的古蹟一同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名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午後,步出仁和寺之際,看著遊人依舊不斷地湧入,心想或許仁和寺的秋日楓紅,能如此華美且令人心生歡喜,是天地之間以草木諸有情為佛事耶?

註:「門跡」意指由皇室或貴族擔任佛寺的住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