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林善傳、戴慶華、楊璽樺、李美蘭 |2018.08.27
2004觀看次
字級
當地居民開發了飛行傘基地,提供旅客多元體驗,可以從空中飛越俯瞰文化園區。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充滿著自然檜木香的咖啡二館。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
旭東亭,早年觀看旭日東升處。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下班後,場長坐擁極靜林園中看書及批閱公文的場景。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
依照不同的樹種及樹幹粗細,鋸子亦有不同的造形。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園區保留當時的簡易診所。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當時的米店場景,工人或居民會以米票或油票來換米油回家。圖/人間社記者林善傳
園區內陳列的檜木火車。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
園區內陳列的檜木火車。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中山堂整棟建築以檜木建造,中間沒有一根樑柱,堪稱當時的 建築創舉。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王田明是太魯閣族人,世代居住在花蓮縣萬榮鄉。基於愛鄉愛里的情懷,他從未有離開故鄉的念頭,期望能在有生之年為家鄉多做出些貢獻。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攝
林務局的育樂課課長紀有亭,導覽「奉上棟」的典故。圖/人間社記者李美蘭
場長館外。圖/人間社記者戴慶華攝

文/人間社記者林善傳、戴慶華、楊璽樺、李美蘭

充滿著歷史情懷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早年有「小上海」之稱,更被稱為森坂(日語發音:摩里沙卡),保存著完整的伐木歷史。這裡曾是台灣第四大林場,如今或許風華不在,但在林務局的管理規畫下,園區內還保有濃厚林業歷史文物與場景,除了保有的舊鐵道外,近年來當地居民開發飛行傘基地,給予旅客多元體驗,從空中俯瞰文化園區,更憑添「飛越歷史情懷,走進文化軌跡」的文化氣息,成為旅客來花東縱谷必經的人文景點。

園區最經典的建築,當屬「中山堂」,整棟建築以檜木建造,中間沒有一根樑柱,堪稱當時的建築創舉。中山堂除了提供森榮小學及林場舉辦各項活動之外,在民國50年時還添購兩台電影放映機,在當時花蓮是非常轟動的大事,住在附近的原居民都會搭火車到此看電影,更是當地人重要回憶。現今則每年舉辦森林音樂季,透過藝文活動結合,讓更多人看到歷史意義及文化傳承故事。

歷史的傳說

被日本統治過的林田山伐木,早已逝去,而這個早年在中央山脈下繁華耕莘的世外桃源,曾是二千多人社區,

與人們共同度過無數歲月。那個年代,凡與生活機能有關,都是檜木製作,如:火車、家具、炊具等。林務局的育樂課長紀有亭說:「這裡不缺的就是檜木。」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民國62年後由林務局接管,近年將林田山林場規畫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園區仍有退休員工約32戶50多人居住於宿舍內,是見證林田山林業發展最生動的活歷史,同時更有後代子孫二百多人居住於附近的村落,是台灣少見的歷史聚落。

透過導覽,藉著一間間的展示館,緬懷過往前人的生活及工作。紀有亭提到過往居民拿著發給的米票、油票,換米換油回家的米店故事,同時場區設有簡易診所,雖小但應有盡有,健康說明表、老舊電話筒、泡過酒精的棉花筒、老舊的牙床椅、縫合傷口的羊腸線,刻畫出當年的醫療景況。

透過展示館內的展示,可以看到伐木工人的生活起居,其中神明龕對聯「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可以看到佛教是當地的信仰中心。而古老的水壺、沙發、生活用品、消防器材,也都訴說著當年伐木工人的生活。

心的歇處 場長館

老一輩常說「房子沒人走動,容易壞」,所以林務局將當時林場場長的宿舍,依照過去場長生活模式,規畫整理為紀念暨休憩中心。從裡面的陳設,可以看到伐木盛況,還有場長坐擁極靜林園中,看書和處理公務及透過收音機與世界接軌的情景。

書房的書架上則擺放了各類書籍,卻沒有編書目,據了解,主要是以因果觀念來經營,讓人走進書的空間時,能隨手翻閱。值得一提的是,幾年前一位替代役的年輕人,感動於這樣理念,定期添購套書寄到園區與人分享,甚至退伍後,仍繼續捐獻好幾年的書籍。

愛鄉愛里 王田明

土生土長的王田明是太魯閣族人,世代居住在花蓮縣萬榮鄉,其表示,原本祖先都住在山上,後來時勢所逼,只好下山並居住於萬榮鄉。其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山堂的電影放映,仿佛時空回到50年前,他提到當時第一場是專門為在山上工作的員工而播放的,第二場才開放給外人觀賞,但時間往往會太晚,所以,他們為了趕看第一場,只好從周邊的「狗洞」偷爬進去看。

王田明職業軍人退伍後再進修教育碩士,曾進入萬榮鄉代會任職秘書多年。退休後,即展開人生事業的第二春,從事飛行傘的休閒活動產業。然目前族人嚴重外移,留下來的大都以老人居多,很多事情都需改革,基於愛鄉愛里的情懷,他從未有離開故鄉的念頭,期望能在有生之年為家鄉多做出些貢獻。

森林守護者 紀有亭

紀有亭表示,台灣的林業歷史,從伐木、造林、到現在的的生態保育政策,每一段都值得保留並在地活化,傳承給代代子孫。其於民國76年在林務局林管處工作,31年來,林業歷史的變遷,文化的轉折,在花蓮林田山文化園區處處可見。其表示,過去日本人治理台灣的歷史,不需要全然否定,應該保留,讓後輩子孫了解歷史的意義。

他也提到「房舍」是規畫管理中,最需要先保留下來的,再將文物慢慢蒐集。紀有亭說,未來計畫恢復一段森林鐵道做為遊憩設施,一來感受當時運材下山路段的艱險,二來傳遞森林保育的重要。

未來將把食堂改為餐廳,宿舍改為咖啡廳,同時協助在地社區居民成為「有價」的導覽人員,如此,不僅提供就業機會,讓在地人願意留下來講自己父執輩們的故事,相信透過在地人說自己的故事,將更有感情更有意義。

紀有亭這些年來上山實地走訪、採證,已協助完成海拔2,000公尺的太魯閣山上的哈倫工作站調查,並出版《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今年10月將完成同屬太魯閣山上的嵐山工作站的調查,接下來,則將補齊林田山的調查,將可供後人省思和學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