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 凌雲山詩中的彌勒大佛

劉潔 |2018.07.03
2302觀看次
字級
凌雲寺創辦人海通法師塑像。圖/劉潔
唐開元年間,高僧海通法師見樂山水道迂迴險灘眾多,江水暴漲時,常常危及民眾,發願在大渡河與岷江兩河流交會處之懸崖峭壁,就整座山開鑿成一尊巨大佛像。圖/劉潔

文/劉潔

唐開元年間,高僧海通法師見樂山水道迂迴險灘眾多,江水暴漲時,常常危及民眾,發願在大渡河與岷江兩河流交會處之懸崖峭壁,就整座山開鑿成一尊巨大佛像。自唐玄宗開元元年至德宗貞元十九年,歷時九十年方得完成。

凌雲寺在凌雲山上,因凌雲山有九峰,又名九峰山。凌雲寺創建於唐初,開元初年開鑿佛像,寺宇又有擴建。唐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時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兵禍,大部被毀。現存凌雲寺是清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此後又經多次修葺,不斷維修下,保存了現在的面貌。

歷史上描寫凌雲寺、樂山彌勒大佛的詩文很多,這些詩文也成為當今研究樂山佛教歷史文化和彌勒大佛不可多得的資料。根據文獻資料記載明代楊慎的《清音競秀詩卷》,袁子讓的《峨眉凌雲二山志》應為最早的樂山詩歌合集。

其中,《峨眉凌雲二山志》,據清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版《峨眉縣志》記載,此書收各體詩達四百五十多首。清嘉慶二年凌雲寺僧禮汀編纂有《凌雲寺古今詩鈔》,以及帥士安的《漢嘉詩歸草》等。其中楊慎的《清音競秀詩卷》,袁子讓的《峨眉凌雲二山志》、帥士安的《漢嘉詩歸草》等詩集無緣得見,只能拾古人牙慧,引以參考。

凌雲山詩中多有提及樂山彌勒大佛,如:薛能的〈凌雲寺〉:「像閣與山齊,何人致石梯。」齊己的〈寄歐陽侍郎時在嘉州饋遺〉:「大象影和山面落,兩江聲合郡前流。」

雖然這些詩詞中描繪了樂山彌勒大佛「與山齊」的雄壯,但文字簡單,寥寥數筆好比只是一幅簡筆描摹個形狀大概,讓人讀起來不能盡興。宋代文人蘇洵的〈遊凌雲寺〉:「長江觸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千航萬舸膝前過,仰視絕頂皆徘徊。足踏重浪怒濤湧,背負喬嶽高崔嵬。予昔過此下荊渚,班班滿面生蒼苔。今來重到非舊觀,金翠晃蕩祥光開」,對此才有所突破。

該詩描寫了樂山彌勒大佛膝前千帆競過,足踏洶湧怒濤,背負崔嵬喬嶽,再寫其金翠晃蕩、祥光四射。作為四川人的三蘇父子,不光是蘇洵將大佛之高大和雄渾的氣勢寫得筆酣墨飽,就連他的兩個兒子也在詩中不忘提及。

蘇軾的〈初發嘉州〉寫:「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送呂昌明知嘉州〉寫:「臥看古佛凌雲閣,敕賜詩人明月湖」等詩句;蘇轍的〈初發嘉州〉寫:「飛舟過山足,佛腳見江滸。舟人盡斂容,竟欲揖其拇」。

後世凌雲山詩中也多有出現樂山彌勒大佛,但筆者認為能和蘇洵〈遊凌雲寺〉媲美的當屬陸游的〈謁凌雲大像〉:「出郭幽尋一笑新,徑呼艇子截煙津。不辭疾步登重閣,聊欲今生識偉人。泉鏡正涵螺譬綠,浪花不犯寶趺塵。始知神力無窮盡,丈六黃金果小身」。

蘇洵以大佛之雄偉寫其「祥光開」,陸游卻直指大佛的「神力無窮盡」,可謂異曲同工。二者還都從仰視的角度去欣賞大佛,無論視覺還是心理上都是一種震撼,這種震撼是後人一直能夠感受,卻從筆端無法再超越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