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 龍應台

郭士榛 |2018.05.13
2001觀看次
字級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圖/天下雜誌提供
此生唯一能給母親的是陪伴。 圖/天下雜誌提供
期望媽媽像自己的女朋友。 圖/天下雜誌提供

文/記者郭士榛

作家龍應台近期書寫《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以自己親身經歷的遺憾與悔恨實例,一再提醒現在每一個跟時間賽跑的兒女,「面對上一代父母生命逐漸逝去的同時,有些事情不能蹉跎,不做就來不及了。」

人生的道路在不知不覺中往前走,前進過程中,兩條平行線同時進行,當中年的你為工作、小孩和生計打拚的同時,生養自己的父母,在另一條平行線上,走入六十、七十的夕陽黃昏。

作家龍應台近期書寫《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以自己親身經歷的遺憾與悔恨實例,一再提醒現在每一個跟時間賽跑的兒女,「面對上一代父母生命逐漸逝去的同時,有些事情不能蹉跎,不做就來不及了。」

這本書她花了一年半時間才完成,書中的十九封信是寫給九十三歲失智的母親。龍應台說,她在二十、三十歲時從來沒想過父母會怎麼樣,等到父親過世,母親開始失智了,才逐漸體悟。現在龍應台對母親「美君」能做就是「陪伴」,最令龍應台感到難過的是,失智是訣別的開始,她知道母親其實已經「不告而別了」,她錯過了與母親「說再見」的時間。

龍應台強調,書寫《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絕不是說自己是典範,不是傲慢自以為是告訴大家該如何做,由於每個人的環境、條件,所受的辛苦都不同,面對問題得找到自己解決方法。「我也是一直到很晚才知道,失智是一種慢慢的、逐漸的永別,但是這種認識,知道的太晚了。」

走不進媽媽的內心

龍應台直到第一次參加一個禁語禪修,在行禪時做了一個決定:「二○一七年八月,放下一切,回鄉陪伴九十三歲失智的母親,並且開始為她寫信。」龍應台不諱言,許多朋友提出疑問,照顧老人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耐心,究竟該如何做才能達到陪伴目的。

龍應台表示,當她毅然下決心移居屏東潮洲,回家照顧母親後,她花了兩周時間打造寫作空間,「這個寫作空間是向大哥商借的倉庫設計而成,室內空間寬敞,除了放兩張書桌外,在書桌旁有張大沙發,每天早上我會推著媽媽輪椅在屋旁和書屋間逛幾圈後,再將媽媽安放在沙發,為她戴上耳機,讓她聽年輕時愛聽的周璇的歌,近期也會讓她聽家鄉紹興戲。」這段時間龍應台可以邊專心寫作,同時也注意到媽媽的狀況。

當龍應台的寫作告一段落時,龍應台會帶一本自己要看的書,將身子重重的坐在沙發裡,主要讓媽媽感受到一個身體的重量在她旁邊,同時緊貼著媽媽開始朗讀文章,一方面讀了自己要看的書,同時讓媽媽感受到聲音、重量和身體的溫度。「我走不進媽媽內心,也不知道她腦中有沒有想法,但這樣的陪伴,是要讓媽媽不孤獨。」

在和讀者新書見面會中,有讀者提出,老者總喜歡嘮叨、抱怨、對事情過於執拗,讓原有心陪伴的孩子孕生逃脫的想法,龍應台建議,可以帶著年老的父母做口述歷史,只要準備一枝錄音筆,可以由五歲開始,設定好每次要談的年齡層故事,引導年老父母回憶,說他們自己的故事。「這樣的陪伴可以讓大家在快樂時光中度過,同時也為父母留下過去的記憶。」

在人生的兩條平行線上,龍應台認為,父母和子女間的「愛」是互動的,而不是牽扯的關係,龍應台現在每年都會和兩個兒子分別單獨去旅行,她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親子互動方式,但她強調,做父母的對於孩子要勇敢放手,做兒女的也要能體認父母的生命時間逐漸消逝,需經常回顧他們,釋放出自己的「愛」心,才不會變成情感勒索,彼此都有這樣的認知,親子關係自然就會變好。

《天長地久》一書也收錄龍應台與兩個兒子的對談,她曾問二十八歲的兒子飛力普,她要如何安排後事,飛力普回說:「還是要有個墳吧!不然會斷決我們兄弟和台灣的關係。」龍應台感慨自己二十、三十歲時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她強調現在中年人有父母和子女的生命課題,做雙向平行線思考,才可讓生命課程更完整。

讓生命課程更完整

有一年龍應台問兩個兒子,「我這個台灣媽媽對你們兩個外國小孩有沒有什麼影響?」兒子都不假思索表示「女性意識吧!」龍應台沉思,自己的女性意識完全承接著母親「美君」的熏習——在困苦生活中,大膽和無理士兵理論,寸步不讓;為讓自己孩子搭建遮雨棚屋,「美君」雨中拎著鐵釘自己搭屋,由小而大,在許多生活體驗中,女性該知道「身體是自己的」、「愛的主張是自己的」、「性的權力是自己的」,深切知道女性要學會保護自己,才可保護孩子和周邊的人。

龍應台搬回潮州後,她的書屋有片大窗,可看見大武山脈以及電線桿上的小鳥,她想到電線桿上的小鳥,如同自己的父母,但他們人生背景卻從不知曉,因而全書除十九封寫給失智症母親「應美君」的信外,最讓龍應台費許多心力的,是三十五篇記錄母親生長背景的「大河圖文」,她要告訴年輕朋友,父母不只是你所看見的樣子,應該要認識他們背後的故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