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15分鐘 體適能更勝BMI

 |2018.04.30
2263觀看次
字級
預防衰弱介入國際研討會,昨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現場聽眾跟著大阪產業大學的示範,做衰弱預防健身操。圖/林伯東

【本報台北訊】台灣進入高齡社會,每七人就有一位是老人,國內外專家在新北市衛生局主辦的「衰弱介入國際研討會」中,提出預防衰弱的新觀念,「肥胖不是病,老了反而應該增點肉」、「體適能其實比BMI更重要」,體適能決定生命的勝負,每天運動十五分鐘就足夠。

肥胖是病嗎?美國田納西大學教授Mark Stoutenberg指出,與其在意肥胖而減重,不如增加體適能。研究顯示,不管體重如何,體適能愈高者,有較好的健康狀況,反之,體適能下降,死亡率則增加。特別是年長者,應注意飲食並多運動,不應一味減重,把重要的肌肉減掉了。

Stoutenberg說,多數人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判定是否過重,但有人肌肉量多,BMI也較高,而且身材「壯」一點,不等於生活形態不健康,有些瘦子反而不健康。不少研究發現「肥胖矛盾」,也就是肥胖者雖有較高的慢性疾病風險,預後卻比正常體重者好。若把肥胖當作病,對胖子來說心理很受傷,沒激勵效果,對疾病管理沒幫助。

飲食調整

多攝取蛋白質

良好的體適能需要蛋白質來支撐肌肉力量。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表示,推廣老年人營養有件事很可惜,就是十多年來奶類攝取量都無法增加,其實只要多喝一杯奶,就能多攝取八克蛋白質,既然「厚奶茶」風行,不如在老人關懷據點推廣奶茶文化,簡單改變飲食習慣,就不用再吃蛋白質粉了。

潘文涵表示,研究顯示,人隨著年紀發胖,但只限於剛邁入六十五歲時,到了七十歲,體重快速下降,男性平均降八點五公斤,女性平均降二公斤。

潘文涵指出,大部分體重下降與肌肉量下降有關,讓身體耗能隨之減少,進食量也變少,影響肌肉合成效率,使肌肉流失更快,連帶體能活動下降、吃得更少,最終因營養不良導致衰弱症。

潘文涵說,對於衰弱老人的營養研究多半都重視蛋白質攝取。歐洲建議,老人蛋白質應按每人每公斤體重一點二到一點五公克攝取,且應平均分布三餐,才能隨時合成肌肉;長者每天攝取一千五百大卡以上熱量,蛋白質基本上符合建議,但若不到一千四百五十大卡,熱量攝取太低,蛋白質可能也過低。

搭配運動

預防老年衰弱

教老人怎麼吃,必須把營養訊息轉化。潘文涵舉例,泡三合一咖啡時,加入奶粉一起泡,或豆魚肉蛋類多吃一份,奶多喝一杯。特別是奶類,不需要咀嚼,只要喝下去就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矯正飲食並不難的。」若有乳糖不耐症,可以第一周先從一次喝三分之一杯牛奶,第二周增加到喝三分之二杯,慢慢習慣;或用優格或優酪乳取代。

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說,除了營養,運動也要介入,才能預防或逆轉衰弱。他們徵詢三百一十九名苗栗醫院的衰弱老人,分為四組進行復健實驗,讓老人在家進行肌力、柔軟度和心肺適能等訓練,另教老人怎麼吃。研究發現,運動及營養衛教介入的組別,比起只有單只有運動和營養衛教介入的組別,預防衰弱效果更好。且復健訓練花費支出低,若政府好好推廣運動和營養觀,是全民福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