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還鄉夢 愛發呆幻想的小孩

文╱林正盛 |2018.04.01
1324觀看次
字級
林正盛 出生於台東山地部落,野地裡生,野地裡長。國中畢業,16歲起,做了11年西點麵包工作。27歲,意外進入編導班,人生開始轉彎。31歲,在梨山經營1年果園,虧了60萬,下山回台北。32歲,拍起紀錄片,至今拍有紀錄片和劇情片。圖╱聯合文學提供

文╱林正盛

其實從小我最常做的一件事,是發呆,一來是怕生,二來是無聊。

我愛發呆這件事,讓家裡大人們很擔心,常覺得我是不是頭腦有問題,很笨。加上我小時候說話會大舌頭,尤其是一緊張急起來,就會一句話像是哽在喉嚨裡,明明知道要講什麼,但就是結結巴巴說不出來。

發呆加上口吃,讓家裡大人們傷透了腦筋。

可能是講話口吃會讓人笑,我變得愈來愈不喜歡講話,就算心裡想到什麼,也就是自己在心裡想,想在心裡發呆,不說出來。

小時候發呆都想些什麼,現在想起來很模糊,不大清楚。在一分沒得到滿足的親情上,我發呆最常想的是我母親。因為小時候,家裡大人們一跟我說起我母親的過世,都跟我說你媽媽去蘇州賣鴨蛋了啦。所以讓我常想著蘇州多遠啊?在什麼地方?我媽媽賣那麼久的鴨蛋,幹嘛還不回家?我那時總覺得有一天我媽媽會賣完鴨蛋回家,不管蘇州有多遠,總會有賣完鴨蛋的一天。直到長到更大些,才聽我那天天賣鴨蛋的三姊跟我說,去蘇州賣鴨蛋就是說人死掉的意思。那之後我知道我母親已經死掉了,可是我母親死掉跟蘇州、跟賣鴨蛋有什麼關係,我想不通。

想在家鄉蓋機場

到後來長大,我看過《孤雛淚》這本童話時,就覺得自己像童話裡那個主角一樣可憐,於是在一分自憐情境裡,幻想著我母親有多美好。甚至有時候,當聽到同學們的母親在喊他們回去洗澡或吃飯時,我心裡總是想說如果我有母親這樣喊我,我一定立刻就跑回家。現在想起來,如果真的讓我有個母親這樣喊我,我不見得會立刻跑回家,一定還跟我那同學一樣,能賴皮就多賴皮多玩一會兒。

小時候我有一個很虛榮的幻想。我幻想著日後我一定會是個有成就的人,有朝一日衣錦還鄉。當我衣錦還鄉時,我要把谷谷這個地方全部買起來,然後在靠近東河橋的地方建一個大水壩,讓整個谷谷環繞在像日月潭一樣的湖光山色裡。最重要的是,我還要在谷谷台地背靠著的那座山的山頂上,蓋一座機場。所有來到谷谷的人,都要坐飛機在山頂上降落,然後再坐纜車下到谷谷。

那座山的山頂上,我跟幾個阿美族朋友們上去過。站在山頂上居高臨下,不只俯瞰整個谷谷,而且它夠高,往東看去是東河及蔚藍的太平洋;往西望過一座山可以看到泰源村。而東河橋、登仙橋,以及馬武窟溪都在腳下。幻想中我要在那裡蓋一座機場,讓所有到谷谷的人都先到這裡,站在這裡才可以真正看到谷谷的美。

其實童年這衣錦還鄉的虛榮幻想,是在對我父親做一種沉默的抵抗。「等著吧!有一天你會知道……」跟自己這樣說。那段時間是我父親對我最失望、打我打得最厲害的時候。這使得我自卑感愈來愈深,而同時在這極深的自卑感裡反彈生出強烈的自尊心來。靠著自尊心我武裝起自己的心理,發呆幻想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得以沉默的抵抗我的父親。

現在想起來,不免帶著黑色幽默,就像一齣荒謬劇。

但,都過去了。只是我是這樣學會了發呆幻想。

繼續發呆,繼續幻想。

(摘自《未來,一直來一直來》,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簡介

林正盛

出生於台東山地部落,野地裡生,野地裡長。國中畢業,16歲起,做了11年西點麵包工作。27歲,意外進入編導班,人生開始轉彎。31歲,在梨山經營1年果園,虧了60萬,下山回台北。32歲,拍起紀錄片,至今拍有紀錄片和劇情片。代表作有《老周、老汪、阿海和他的四個工人》、《美麗在唱歌》、《春花夢露》、《放浪》、《天馬茶房》、《愛你愛我》、《魯賓遜漂流記》、《月光下我記得》。2001年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並開始文學創作,完成《未來,一直來一直來》、《魯賓遜漂流記》、《青春正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