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變木頭人 選擇性緘默症

 |2018.03.12
1230觀看次
字級
選擇性緘默症,最嚴重的狀況是無法溝通,身體凍住、沒有表情,就像木頭人一樣。 圖/法新社

【本報台北訊】在家裡活蹦亂跳的孩子,一到了學校卻變成木頭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講話、面無表情,而且狀態持續一個月,就應當心是焦慮症之一的「選擇性緘默症」。

根據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統計,全台平均每一百四十名孩童就有一人深受選擇性緘默症之苦,但在台灣的資源卻非常少。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昨舉辦講座,邀請英國心理學專家露絲(Ruth Perednik)教老師們如何面對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根據統計,選擇性緘默症發生率為千分之六至八,是焦慮症的一種,這類的孩子會在特定情境下出現焦慮症狀,完全不敢講話,甚至連老師叫他,他也不敢出聲應答,看起來內向、怕生,也比較容易被同學霸凌。

父母未求診

容易被霸凌

諶立中說,選擇性緘默症發生率並不算低,但對於這類孩子,外界常常會貼標籤,認為一定是爸媽沒教好,許多父母也認為孩子只是不愛講話、問題不大,更不願帶孩子到精神科求診,也因此他當了三十年精神科醫師,卻連一個選擇性緘默症患者都沒遇過。

雲林縣土庫國中特教老師林姿杏表示,近三年,她在特教班遇到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就多達六人,大多是伴隨學習障礙才能幸運確診,但若是成績表現好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就更難被旁人發現。

林姿杏說,一般的學生到了教室大多都會自動拿出筆和課本,但嚴重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整個人就像是個木頭人,直挺挺地坐在位置上,一動也不動,老師必須隨時下指令,要求「拿出課本」、「拿出鉛筆」,孩子聽到指令才會有所動作。

對於這類孩子,同學們往往會覺得他很怪,坐在位子上不動、不講話也沒有表情,有些老師也會認為是故意搗蛋、故意不合作,卻不知是疾病所致。

林姿杏指出,只要能營造讓孩子安心的場域,例如到家裡或是熟悉的環境時,他們才能正常講話、生活。

英國心理學專家露絲表示,她的兒子四歲時因不發一語被誤診和不好的對待,她也因此投入選擇性緘默領域。

輕重分4類

女略多於男

露絲說,選擇性緘默症多發生在二至六歲孩子身上,其中女孩略多於男孩,當這類孩子被要求說話時,他會感到焦慮,一旦他開始嘗試著不要說話,就會明顯感覺到焦慮紓緩,也因此更不願意說話,陷入惡性循環。

選擇性緘默症從輕到重可分為四大類,最輕微類型,是可以在選擇性情境中說話,或是可以耳語或發出聲響;再嚴重一點,已無法以口語溝通,但仍可以藉由肢體語言表達想法;最嚴重的狀況是完全無法溝通,身體凍住、沒有表情,整個人就像戴了面具一樣。

露絲坦言,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其實飽受痛苦,他們在家中和在學校判若兩人、在受影響的環境下無法展現真實自我,而且永遠處於警戒狀態,呼籲超過一個月就應提高警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