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飲食須知大學問

文/朱振藩 |2018.01.29
791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關於飲食的禁忌,以及如何解其毒,在中國飲食史中,一直占重要地位,尤其是宋元明清,不僅養生者重視,而且普及於民間。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只要看早期的農民曆,由封面後頭的圖表裡,即可窺見其中的端倪。

《金門先賢錄第一輯》有一則故事,極具代表性。「(相傳)朱子(即朱熹)採風浯島(金門古稱浯洲),時值仲夏,見田疇遍植花生、高粱,心憂居民數食此二者,必多患麻風;及再次來金視學,時在初冬,蘿蔔繁生,乃欣然告鄉紳:『前以金門民間多食花生、高粱,推想必多麻風患者,引以為憂,今目睹此地亦豐產蘿蔔,適足解前二者之熱毒,可以釋慰矣!』」

金門舊屬福建省同安縣,朱熹曾擔任該縣主簿(今之主任祕書),故有此一傳說。先不論其真偽,但蘿蔔之生者,其性甘涼,可以「潤肺化痰,袪風滌熱…… 咽喉諸病,解酒毒、煤毒、麵毒、茄子毒」(見《隨息居飲食譜》),倒是不爭的事實。

研究食性最權威的著作,應為元代賈銘的《飲食須知》,此書共有八卷,著重相反相忌,並有解毒之,極有借鑑價值,不可等閒視之。

賈銘生於南宋,卒於明代初年,活了一○六歲,他能如此長壽,得益於合理飲食。明太祖朱元璋問以長壽之道,他獻上《飲食須知》作答,點出平日頤養之法,其要在於「慎飲食」,即使再好的食物,也不可以「多食」。不論是一次性「多食」,還是長期性「多食」,均應慎之戒之,才能永保康泰。

如果用今日語言,賈銘提出的觀點,雖不敢說是絕對,但有其參考取向,以下乃可廣見聞者。

一、水火卷:冰之性大寒,「止可浸物。若暑月食之,不過暫時爽快,入腹令寒熱相激,久必致病。因與時候相反,非所宜也」。現今的夏日冰品,年青人尤愛食此,圖一時片刻之歡,將種下無窮病根,實養生上的大忌。

二、穀類卷:賈銘說,胡麻如蒸製欠火,食後令人脫髮,食豆花則可解其毒;蕎麥「多食難消,動風氣,令人頭眩」。

三、菜類卷:賈銘提到,多食蔥,令人虛氣上沖,損頭髮,昏神志;常吃大蒜,每會生痰,助火昏目,秋後同茄子一起吃,易發痔漏;多食綠豆芽,則會發瘡動氣等是。

四、果類卷:賈銘指出,杏子不益人,生食多傷筋骨,多食昏神,易發瘡癰,並落鬚眉;棗子生食,令人熱渴膨脹,損脾元,助溼熱;柿子多食發痰,同酒而吃易醉;櫻桃多食,令人嘔吐,傷筋骨,敗血氣;椰子漿(汁)多食之,昏昏如醉,食其肉不饑,飲其漿則增渴;石榴味甘性溫酸澀,多食令人損肺,傷齒令黑,戀膈生痰,凡服食藥物人忌之;栗子生食則發氣,蒸炒熱食則壅氣,風過者生熟咸宜,再經日晒作油灰氣。同橄欖食,有梅花香;中扁者名栗楔,栗作粉食,勝於菱芡。

五、味類:賈銘表示,多食鹽傷肺發咳,而今人的認知,則是血壓飆升;茶久飲令人瘦,去脂肪;麻油多食滑腸胃。

其他的魚類和禽獸類,因與食素無關,就不收錄了。

總之,賈銘的《飲食須知》只是個開端,後人可本此再深入研究,將能發揚發大,甚有利於眾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