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佛門名食臘八粥

文/朱振藩 |2018.01.15
1405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老北京有個童謠,描繪具體而生動,一起首就是「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兒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那麼臘八(農曆十二月八日)為何要喝粥呢?這可是有段古的,而且還源遠流長。

農曆十二月,年關已近了,而初八那天,依佛門習俗,一定要喝粥,故又稱「佛粥」。據傳釋迦牟尼佛於當天成佛,且在得道前,曾受牧羊女供養「乳糜」,後人遂於當天喝粥紀念。此最早見諸文字者,乃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書上寫道:「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予門徒,謂之『臘八粥』。都(河南汴京)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另,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更進一步記載,十二月「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可見在兩宋時期,人們在臘月初八食粥,已相沿成風,並留傳至今。

到了元代,正式以臘月初八日為臘八,並在這一天煮「臘八粥」供佛飯僧,且從宮廷到民間,莫不如此。熊夢祥的《析津志》即云:「是(十二)月八日,煮紅糟粥,以供飯僧。都中官員、士庶作朱砂粥。傳聞,禁中一如故事。」而此故事,乃孫國敕《燕都遊覽志》所謂的「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至於在粥內加紅糟及朱粥,於色澤豔麗之外,尤重視食療效果。

明宮廷的「臘八粥」,製作更為精巧,如劉若愚《酌中志》指出:「初八日吃『臘八粥』,先期數日,將紅棗搥破、泡湯,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聖前……舉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誇精美也。」至於改成去核紅棗,妙在保留其色美豔,尤重食療價值。

有清一代,「臘八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甚至攀至頂峰。

這個佛門佳味,原本至清且素,但流傳到民間,在一般家庭中,漸失佛教意義,成為節日食品,富有生活情趣。但它在宮廷中,仍具宗教意義,且含政治意義,因而《京都風俗志》便說:「黃衣寺僧,亦多作粥」,後來成為定制,「臘八粥」歸由駐錫雍和宮的喇嘛熬製,喇嘛就是黃衣寺僧。而且《燕京歲時記》更云:「雍和宮喇嘛,於初八日夜內,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

諸君試思,當年許多喇嘛,在準備果料後,圍著那可容數石米的大銅鍋,此時沒有電燈,由油燈盞照耀,忙亂下熬著粥,而穿貂掛、帶朝珠、大紅頂子、戴海龍暖帽的大臣,在旁隆重監視熬粥,這是何等景像,如以今日觀點,委實不可思議,更帶著十足的神祕感。

此外,《光緒順天府志》亦載有「臘八粥」,一名「八寶粥」,「其粥用粳米雜果品和糖而熬,民間每家煮之,或相饋遺」。此習俗台灣早年亦有,已故超級廚娘王宣一生前,於每年臘月初八日,必熬一大鍋此粥,除自用之外,亦分贈親友。料繁味厚,火候精準,確為美味,我因緣際會有機會嘗此,口福真不淺。自她香消玉殞,無法再嘗此味,寒冬思及故人,不亦痛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