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學】不只是純粹讀詩

文╲杜英 |2018.01.01
949觀看次
字級

文╲杜英

閱讀文字時,如果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有結合,讀起來會覺得特別親切,也就更能吸收文本要表達的意義。剛接觸《詩經》時,讀到〈葛覃〉篇,只知道葛是一種植物;多年後,網路發達了,於網路搜尋,才發現葛在台灣也是山區很普遍的植物。

記得小時候,我常常要去採葛的嫩葉,葛藤總是一片綠油油,占據山坡或河岸邊,紫色的花串,葉片很容易辨認,採需要的量,回家切成細絲給出生不久的黃毛小鴨吃,那毛絨絨的小鴨吃了葛葉成長迅速。

潘富俊在《詩經植物圖鑑》指出,葛是水土保持植物,自古以來,葉可食用,也是著名的纖維植物,供製作葛布,是進口棉花之前製作夏衣重要的材料。纖維也是古代製鞋材料,稱為「葛履」,葛根可製成葛粉食用,葛藤和葛花甚至可作為解酒用。

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葛早就是我的生活中熟悉的植物!此後,看到野外的葛藤,就想起《詩經》裡文辭優美的〈葛覃〉,那意境更能觸發我的情感。再度閱讀此篇時,腦中所浮現的葛藤形象,那綠意盎然、那恣意生長的生命力,也就更喜愛這種植物。此後我理解,與自身生命經驗有聯結的人事物,透過文本的閱讀,更能有情感和觸發。

另一方面,傳統對於〈葛覃〉篇的解說,大多是以書寫出嫁女想回娘家的心情來解讀,認為一個出嫁的女人,回娘家前要盡完自己在夫家的角色義務才可以順理成章的回家,在現代總覺得是傳統的婦女被拘限的角色。

而在劉小嬿《詩經.葛覃》新探一文中,透過探討詩文中的名詞,提出了不同角度的解讀,她認為主角應為被徵為勞役或戰事,遠離家人的男性,在野外見景生情,好不容易征戰或勞役結束急於回鄉的心情。

一首詩的完成,沒有紀錄書寫者真正的意圖,經過時間的洗練,閱讀者可以給予不同的解釋。因此,解讀的多面向,因個人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狀況,在多元價值的時代,只要是合理的,應該也可被人接受。如果你想更讓人理解自身的創作,適當的說明和解釋,還有詳實的紀錄創作歷程是必要的;如果選擇保持沉默,就要接受讀者對於作品的天馬行空的解讀。

讀詩不是只純粹的閱讀文學作品,從閱讀引發的學習觸角可以不斷延伸。《論語.季氏》中,孔鯉曾經說: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足見,孔子對於詩經的推崇,有其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