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智慧 新風潮 水泥叢林 種出食物森林

 |2017.11.12
2462觀看次
字級
具備生態多樣性的層次感,是食物森林重要條件。圖為福山植物園內景觀。圖/資料照片
雅美族的拼板舟,至少需要十四種不同樹種才能製造完成。圖/資料照片
台北植物園導覽員,為大家詳細解說園區裡各種大自然植物。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新竹市有全國第一座食物森林,兩百多坪的綠地上,種植超過五十種、四千五百棵可食蔬果,激起各城市有意效法;不過,食物森林除了要有地、有人通力合作,還要有資源進駐。到底食物森林是什麼,跟一般的森林有什麼不同?想要知道答案,十一月起走進台北植物園,跟著解說員的步伐,就能了解在城市家園,是否也有可能打造出一座完美的食物森林。

半世紀之前的綠色革命,給人類帶來大量、便利且便宜的農產,不過,也因單一栽培的工業化模式,我們不只付出了巨額的環境成本,更造成土壤退化、水資源汙染、蜜蜂消失,生物多樣性喪失,甚至,單一大規模的農產更易受到極端氣候威脅,也使糧食危機迎面襲來。

近年來,美西雅圖必墾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大為成功,成為食物森林的國際典範,國內外吹起一片食物森林的飲食革命新風潮,不僅提供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也成為都市人的一畝桃花源,然而,大家必需知道食物森林不只是種菜而已,而是有系統、有生態知識地進行完整體系建構。

生態樣貌 富多樣性層次

根據台北植物園課程資料,食物森林是一種混林農業系統;早在史前時代,這種耕作方式便廣為熱帶區域的原住民所使用,山村居民施做小面積的燒墾輪耕,在森林裡保留部分有用的果樹或遮蔭木,並在清理後的土地上種植如樹薯、小米等作物,也會種植酪梨、木瓜、腰果、麵包樹等果樹來提供食物來源,此外也採集森林裡原有的藤本植物、真菌、昆蟲、藥用草本植物等,作為日常生活用品。

台北植物園園長范素瑋表示,食物森林的生態樣貌具備生物多樣性層次感,從微生物真菌層、水生溼地層、垂直攀爬層,再到草本層、灌木層、大型灌木、樹冠層等都要具備,從土地利用、堆肥、人力交流合作、物種保存交換等,兼具永續、多樣性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食物森林雖然是一個新風潮,卻是老智慧。范素瑋表示,食物森林的概念除了是生態永續之外,其實也是拾回過去的傳統,如今人類面臨氣候異常造成糧食危機,這個概念再度被推廣到現代都市,像是很多原住民族的生活慣習中,都採用這種免於過度開墾的農耕方式,即是一個例子。

減少過度開墾 綠化都會

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伍淑惠舉例,食物森林的精神廣泛存在於國內外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像是台灣蘭嶼雅美族的森林經營方式就相當具備這種食物森林的永續精神,比如,雅美族會有效地管理、經營森林,他們種植食用、生活用具等特定植物,例如雅美族的拼板舟製造過程,就至少需要十四種不同的樹種,也因此,雅美族的父執輩有為子孫種樹的習慣,還會在樹木刻上名字。

范素瑋表示,食物森林透過更有效率的空間,以較少的資源來獲得食物,對於都會綠化、市民休閒、減少食物里程、熱島效應等問題的解決都有助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