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從歷代政策看天才兒童教育

文/海客 |2017.11.08
1790觀看次
字級

文/海客

現今,經常能夠從各種新聞中看到某某學校培養了一名天才兒童,才十幾歲就已經被名校錄取,而名校也以此為噱頭,強調學校又招收了年齡極小而成績優異的天才兒童。翻閱典籍,發現天才兒童的培養,真的是我國悠久的傳統。

早在漢代,當時政府已經在選擇天才兒童來當官或者給予獎勵,這在全國掀起了一場發現天才兒童的風暴。只要這個兒童有能力,年齡在十二到十七歲之間,就可以擔任官職。漢朝實行察舉、徵辟的選官制度,的確選拔了很多有能力的官員。

漢朝歷史上的確有一些低齡官員,比如說著名的文學家劉向,十二歲擔任輦郎,一代名將霍去病,擔任驃姚校尉時,年齡也不過是十七歲。

到了唐朝,科舉制度確立並完善。政府也正式設立了「童科」,只培訓十歲以下的兒童。考試內容主要是《論語》、《孝經》及一部儒家經典。唐代科舉考試非常重視詩文,受科舉的大環境影響,參加童試的兒童也往往以詩文見長。其中非常著名的神童楊炯,就是在十歲時參加童科而一舉進入官場。他的詩文成就也非常高,成為後人公認的「初唐四傑」之一。

童科制度延續了一個世紀,實行的過程中,愈來愈受到質疑。竇儀就曾經批判:童試「抑嬉戲之心,教念誦之語……仆跌而痛楚多及」,這個時代已經認識到對兒童的超前教育抹殺了兒童歡樂的童年,不能說這個反思不夠深刻。

宋仁宗和宋理宗在位時,沒有舉行童科考試。有宋一代,科舉制度的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把應試的年齡提高到十五歲。童科舉考試與一般科舉考試逐漸趨向一致,於是一二六六年,童科正式廢除。廢除童科的理由,是這樣說的:「人材貴乎善養,不貴速成,請罷童子科,息奔競(指拉關係、行賄、走後門),以保幼稚良心。」

「以保幼稚良心」,這句話指明了宋代廢除童科的根本原因,這就是注重對兒童身心的保護。宋代著名官員、文學家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就以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對天才兒童的「催熟」式教育,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力,而最終使天才兒童「泯然眾人矣」。

如今的家長從孩子初長成,就著急把孩子送到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天才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是,在這種急躁冒進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從古人的經驗教訓中學習借鑒一點什麼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