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筍乾美稱素火腿

文/朱振藩 |2017.11.06
1806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散文名家周作人,在《書房一角》引用清人王漁洋《香祖雜記》卷六,寫道:「越中筍脯俗名『素火腿』,食之有肉味,甚腴,京師極難致。」他接著表示:「所謂筍脯,只簡單的稱筍乾,不聞有何別名,或是人所錫(賜)與之佳名歟,亦未可知。」

其實,他此言差矣!在清人袁枚的《隨園食單》和童岳薦的《調鼎集》中,皆有「素火腿」的記載,內容倒是一樣,表明:「處州(今浙江麗水縣一帶)筍脯號『素火腿』,即處片也。久之太硬,不如買毛筍,自烘之為妙。」顯然要吃美味,必須自力救濟。

文中的毛筍,即毛竹筍。清代名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著:「毛竹筍,味尤重,必現掘而肥大極嫩,墜地即碎者佳。」另,近人吳海峯的《評註飲食譜》裡,更進一步說明:「毛筍為粗枝毛竹之幼芽,筍形較淡竹筍為碩大,時期亦較遲晚,其盛產時,約在春末夏初,大者每顆可十餘斤,筍籜有毛,故名毛筍。其肉比淡竹所茁之春筍為軟嫩,內含酵素甚多,呈強鹼性,胃虛者不宜多食……毛筍顆大,除少數供鮮食外,多數均晒作筍乾片而可久藏。南貨鋪中出售之漉筍乾片,為春節做年菜之配件。食用時,須先水浸數日令軟,然後切成細絲,與豬肉同煮。素食者可與豆腐皮同食。」對其具體形狀、食法,可謂道之甚詳。

而與毛筍同為大宗的,則是淡竹,主產於天目山。《調鼎集》另謂:「筍脯出處最多,以家園所烘為第一。鮮筍加鹽煮熟,上籃烘之。須晝夜還著火,稍不旺則餿矣。用清醬者色微黑,春筍、冬筍皆可為之。又,搖標筍新抽旁枝,細芽入鹽湯略焯,烘乾味更鮮。」文中的新抽旁枝,就是鞭筍。

此是夏季長在竹子根旁的嫩芽,此筍尚未出土,每一竹根之上,僅有幾寸鮮嫩的鞭筍,滋味極為鮮美,產量少而價昂。

在杭州地區,其所製筍乾,稱之為扁尖,乃採用竹筍旁透發出來的細嫩筍條,加適量鹽漬,烘乾或曬乾即成。最為幼嫩,能透鮮味,食之開胃。

好的天目筍,非常的珍貴,以「清鮮蓋世」、「甲於果蔬」著稱。據胡禮謀《湖州府志》的記載:「天目出筍乾,其色綠。聞其煮法,旋湯使急轉,下筍再不犯器(掀鍋),即綠矣。」而此一尤物,多出售外地。《隨園食單》指出:「天目筍多在蘇州發賣,其簍中蓋面者為最佳,下二寸便攙入老根硬節矣。須出重價,專買其蓋面者數十條……」不下重本,難得好貨,古今皆然。

不只天目山的筍乾好,安徽宣城亦有上品。袁枚真有眼光,也品嘗到上貨,在「宣城筍脯」條,指出:「宣城筍尖,色黑而肥,與天目筍大同小異,極佳。」

至於這種上佳筍乾,又該如何享用呢?《調鼎集》認為:「徽(指宣城)筍取出洗淨,蒸熟,拌麻油、醋,老人最宜。」簡單易行,頗足取法。

而用天目筍「泡軟手撕,加線粉作羹。又,青筍乾,切長段,撕碎泡軟,加線粉、筍片、香菇、木耳作羹」,兩者皆名「素鱔魚羹」。這種吃法別致,我尚未品嘗過,哪天心血來潮,或許如法炮製,也算別有食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