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躁動難處理 多陪伴、關心

 |2017.09.19
1639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指出,國內面對失智症仍以藥物治療為主,整體照顧意識不足,曾有家屬不知如何面對失智母親的精神躁動行為,經提點才知母親只是口渴要水喝。呼籲全民重視失智症患者需求,多給一點陪伴及關心。

台灣居服策略聯盟理事長林金立指出,國人面對失智症患者,經常忽略給藥以外的生活照顧問題。日前他接到一通失智症家屬來電,強調再不找人聊聊就要崩潰。追問才知,該名家屬的失智媽媽躁動不聽勸,但醫師說「這是患者正常現象」,讓家屬不知如何是好。

林金立說,他只問家屬一句「媽媽今天有喝水嗎?」該名家屬才驚覺媽媽整天沒喝水,給媽媽一杯水後,躁動問題迎刃而解。

林金立解釋,喝水是人的正常需求,一整天沒喝水就覺得痛苦,但失智患者不一定會表達「我要喝水」。日本研究也指出,失智症患者的精神症狀問題,八成來自身體不適及內心孤獨情緒,只有照顧者用心陪伴觀察,才有辦法解決患者的生活問題。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朱智邦表示,失智症目前確實無確切治療方式,用藥大多是控制精神混亂症狀,但許多文獻認為,使用太多藥物治療,會增加整體死亡風險,最好的方式仍是以非藥物治療來減緩失智病程。

不過朱智邦坦言,非藥物治療雖能讓患者持續有好心情,關節運動及認知刺激必須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若有經濟能力送患者到機構照顧,卻可能遇上機構額滿狀況,或機構照服員沒辦法提供好的個別照顧。

朱智邦建議,失智症照顧應把家屬和病人視為生命共同體,照顧模式也應視患者及家屬來評估,以盡量減少精神用藥為目的,找出最好的平衡點,避免家屬因照顧而累到崩潰。

如何陪伴失智症?

❶別拒絕 當患者想做什麼,順著患者的意思,拒絕可能使患者情緒不穩

❷多關懷 患者的精神躁動,可能因睡眠不足、水分補充不足引起

❸具體引導 具體問話引導患者回答,例如以「你想去上廁所嗎?」代替「你想去哪裡?」

❹走出門 牽著患者的手出門,達到運動目的,還能讓他情緒更好

諮詢/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林金立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