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鄉夢猶未醒窺見黃光男(上)

文/潘襎 圖/宜蘭美術館 |2017.09.06
3097觀看次
字級
〈十全報喜〉。圖/宜蘭美術館
〈竹泉堂菜蔬〉水墨速寫圖冊。圖/宜蘭美術館
〈暗香疏影〉。圖/宜蘭美術館

文/潘襎

黃光男幼年生長於大貝湖畔,他從不諱言自己出身寒微,並將自己的生命歷程,形諸文字,記錄下屬於他那個世代與那個階層所特有的苦難。可貴的是,種種苦難並未磨損他的鬥志,從未使他失去方向;他隨時淬煉自己,使他的生命在任何階段都能發光發熱,迎向高峰。

黃光男的身分多重,角色多變,但是,唯一不變的是那分赤子之心,堅守知識分子的責任感,時時準備奉獻自己,毫不懈怠地面對未來。讀黃光男的繪畫總會在一股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喜悅當中,嗅到那隱而不顯的愁思,那種屬於他所特有的鄉愁與苦難記憶。

一、堅苦卓絕的老祖母身影

除了他創作能量從未止息之外,晚近對台灣十餘年來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反省,但是,往往受到忽略的是他一系列雜記,這些文章乃是台灣戰前到戰後這段歲月中少為人知的精采生命紀錄。主角採用直白的記錄手法,以悲天憫人的筆調,同時又處處流露出敬天禮神的樸素精神,追憶起幼年的種種辛酸,他樂觀,卻對命運不怨尤,進取,對於前途充滿信心;這樣年代下的黃光男身影,似乎也同時是台灣人在戰後足以承受苦難、力爭上游的集體身影。

黃光男的繪畫乃是兒時記憶的人文轉化與昇華;圍繞著他兒時記憶的只有因貧困帶來的「苦難」兩字,幸而滋養他成長的是古老的傳統價值觀——萬物有情,敬天禮神。

黃光男的先祖母黃鄭修夫人出生於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去世於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經歷三個政治時代,一生與苦難相始終。她生長於清末急速開發台灣那種漢文化夕陽殘照的階段,隨著迎來的是慘烈的乙未抗日戰役、日本殖民台灣的掠奪式的統治。苦難未盡,又經歷二次大戰時期的「疏開」歲月。「疏開」(sokai)為日語的漢字,指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躲避美軍空襲,疏散到鄉間、山裡的避難行為,生命過剩,世間只有苦難與驚恐而已。

即使國府來台,依然是物資貧乏,苦難連連。老祖母抱著老病,歪著身軀工作,充滿韌性地為生存堅持下去。黃光男的先祖母窮困終身,但是她口中的故事,卻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包含許多動人的現實描繪、歷史記憶、神話故事,波光粼粼的大貝湖水盈滿動人,豐富的水生動物來回棲息,鷺鷥、翠鳥、黃蜻蜓在湖邊舞動,溝渠裡盡是青蛙、田螺、蛤蠣、魚鰻,水澤遍布芒草,一派生機;大榕樹上吱吱喳喳的麻雀,群山環抱大貝湖,滿山菅芒花、山頂觀音竹,農民樸實善良,禮敬神靈,處處都有神話,不敢隨意驚動大地神祇。

土牛山的牛神、湖邊遊蕩的厲鬼、亂葬崗的遊魂,善人的善報、神龍天降等故事滿足好奇的心靈。曹瑾疼惜百姓開鑿水圳,可惜風水被破壞,神龍飛返唐山;來自天界的神龍母子,最終飛返中國唐山,似乎意味著台灣被棄絕於地處邊陲的苦難命運。幸而,風水地理會變動,有福者才能居住。在老祖母的口中,福德比一切重要,勤儉才有未來。

「在貧困時代,目不識丁的雙親與人互動往往是謙虛有加,態度極為卑微,尤其有求於別人,事實三餐因斷炊在即,必須向鄰人借貸或賒米時的那分表情,至今仍令我難忘。猶記母親提著一袋番薯簽勉強下鍋的表情,不知道是淚水還是汗水,滿臉憂戚……」(〈回不了家〉)

童年苦辛,黃光男點滴心頭。今日早已少有言及台灣戰後的赤貧農民實況,黃光男卻以親身經歷描繪出父母四出告貸,為博得鄰里長輩的同情心,他以童年之身代父借貸;他幼年心靈從那時候起,裝滿著掙扎求生的沉重包袱。在彷彿沒有盡頭的苦難中,老祖母的堅忍意志與敬天禮神的悲憫,成為黃光男幼年人品陶冶的砥石。記憶裡充滿淚水、淒苦、孤獨,尚且存在著微薄的希望,往往在無以為繼之際,老天悲憫地為絕望的善良人開啟一扇窗戶,讓貧困人家為迷路的芸芸眾生點起那昏暗的煤油燈光。

「期待的日子是永不消散的希望。阿嬤辭世已超過六十年了,我還等待她能夢中出現,再給孫兒們一些講述,以解鄉里傳說的謎底,但一切很遙遠……」

「而今,重回永不變異的原生地,卻有故鄉是他鄉的感受……我懷著舊哨吆喝牛群踏上歸途的夢幻,回到已一頁不存的古坑新芒的家鄉,拾起幾顆未曾被壓碎的小石頭,挾在淚水潤溼的衣襟,記憶、回神,家呢?在何處,在『他鄉是故鄉』嗎?真是個『平生不下淚,於此淚無窮』。阿嬤!他日相呼!」(〈大貝湖的故事〉)

承載著苦難記憶的家早已不見,眼前只是童年幻影。故鄉何在,那幾顆壓不破的碎石,或許是往昔黃光男童年反反覆覆、來來回回的苦難步履所踏過的鋒稜石頭,堅硬依舊,銳角已圓,生命顯得更加自在。但是,苦難的無盡追憶伴隨著鄉愁,化成人文的精神。黃光男繪畫洋溢著昔日苦難歲月裡依然迎向曙光的生命希望,這種希望並非出自於樂觀主義的無病呻吟,而是透過集中國婦女美德於一身的老祖母口中神話,提煉出的至純至真的美感表現與文化想望。

二、山河盡是鄉愁一片

黃光男的藝術記錄著從傳統美德所提煉出的智慧之美,以視覺形式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他筆下的山河大地,是自己親身感受到的大自然美感與親身經歷的童年追憶。

「或許它(大榕樹)太平易近人了,大榕樹枝所以大,是因為它隨遇而安,且能展枝繁榮的象徵,給予大自然一分不變的生靈,也是人類造福在『眾樂樂』的象徵下,有心人便把它當成長生不老,以及生生不息的意義了。」(〈大榕樹〉)榕樹是台灣人守護神靈的象徵,也是台灣人的個性象徵,即使受盡苦難,依然隨遇而安,守護他人。

(作者為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主任、美學藝術學博士)

展覽訊息

景象台灣──黃光男水墨畫展

地點:宜蘭美術館

時間:九月八日~十一月五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