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善璉湖筆小鎮

文╱記者魏董華、岳德亮 |2017.08.26
2546觀看次
字級
浙江省湖州市善璉湖筆廠,工人在傳統作坊內製作湖筆。圖╱翁忻暘攝、新華社提供
剛過而立之年的馬萬飈回憶起兒時最熟悉的味道就是膠水、羊毛、木料混合的氣味。這道專屬於製作毛筆的氣味縈繞著他整個童年。圖╱翁忻暘攝、新華社提供
剛過而立之年的馬萬飈回憶起兒時最熟悉的味道就是膠水、羊毛、木料混合的氣味。這道專屬於製作毛筆的氣味縈繞著他整個童年。圖╱翁忻暘攝、新華社提供

文╱記者魏董華、岳德亮

「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湖州善璉小鎮生產的毛筆,向來與徽墨、宣紙、端硯齊名,然而,面對網路時代書寫工具改變所帶來的衝擊,這個小鎮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現代商業體系中突圍,找到未來得以生存的努力方向。

剛過而立之年的馬萬飈回憶起兒時最熟悉的味道就是膠水、羊毛、木料混合的氣味。這道專屬於製作毛筆的氣味縈繞著他整個童年。

從中國大陸杭州西湖驅車向東北六十多公里,就到了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在這裡,大部分孩子都和馬萬飈一樣,在充滿這種特殊氣味的製筆車間裡,打鬧嬉戲成長起來。這裡是中國著名的「文房四寶」之一——筆的故鄉。

「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千百年來,一枝枝製作精良的湖筆,從這裡流向世界,與徽墨、宣紙、端硯一起氤氳成一幅幅水墨國風。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近代湖筆歷經數十載市場的風風雨雨,如今正在現代商業體系中慢慢捕捉著歷史新方位。

傳統技藝遇網路衝擊

在一盞檯燈下,五十三歲的吳正義手中的一支月牙刻刀熟練地遊走在毛筆桿上。不一會工夫,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名句「惠風和暢」四個字呈現在筆桿上。

一枝長十多公分、直徑約一公分的筆管上,半天時間,老刻工們可以刻三百多字。

一九八○、九○年代,湖筆輝煌一時。吳正義所在的善璉湖筆廠有五百多名工人同時做筆,單是刻字車間就有十多人,月工資人民幣八十元,比外面機關單位的待遇還好,當時招工名額極為緊俏。

當時,國家領導人訪問日本時,曾將二百套善璉湖筆廠製作的湖筆作為特製禮品,贈送日本友人。

「日方下訂單都是十萬枝起跳,用材較好的湖筆每枝可以賣到四美元,每年出口就有人民幣一百二十萬元的淨收益。」善璉湖筆廠廠長馬志良回憶說,訂單像雪片一樣,廠裡生產都來不及,下了訂單都不一定能準時拿到貨。

技術傳承,是湖筆的生命力所在。邱昌明是湖筆製作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如今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杭州,但是還經常回到善璉,到廠裡、工作室轉轉。「我從十六歲進廠,做了大半輩子,對工廠的感情非常深。」以前他一次要帶五個學徒。

選材也是湖筆的「祕訣」之一。湖筆製作「千萬毛中取一毫」,上好的羊毛取自杭嘉湖地區一歲以內沒有交配、閹割過的山羊脖頸後的一小撮毛,一般只用南方的山羊毛,冬天的時候採毛,製作出的筆才更「健」。

然而,物轉時移。一九九○年代突然發展起來的互聯網,讓湖筆廠商逐漸感覺到了陣陣寒意。

而對湖筆廠影響更大的,是互聯網+創業就業搶走了眾多年輕人。

「其他都相繼退休了,我們廠裡就剩我一個專業刻字的了,而且也大多是表演性質的了。」曾參與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大慶為貴賓製筆的吳正義說,現在激光刻字取代了純手工刻字,「我從十八歲就開始學習刻字,如今這項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境地。」

鄰近的安徽、江西等地的毛筆產業迅速發展,一些生產廠家為降低成本,以尼龍、馬毛、豬鬃等硬材料作筆鋒,不但便宜,而且更易於初學者上手,受到書法初學者歡迎。使得守著原有工藝水平和中高端路線不變的湖筆,在競爭中自然更趨劣勢。

湖筆的現狀和中國大陸很多傳統「老字號」產業類似,面臨著新的抉擇。

在逆境中創新創意

馬萬飈和父親馬志良,以及鎮上的其他一百多家筆廠、工坊的企業主,時刻思考著如何消減互聯網時代書寫工具改變所帶來的衝擊。

國之瑰寶,中國湖筆,如何在寂寞中突圍重生?這座小鎮和這八百萬枝湖筆,正在努力地抓住大陸愈來愈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和特色小鎮建設等機遇,艱難探路。

早在二○○六年,湖筆製作工藝就入選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扶持這項沒落的傳統手工藝,湖州市官方成立「振興湖筆」的專門機構,註冊「善璉湖筆」地理標誌商標。

最大轉機發生在二○一五年六月,浙江省公布了該省首批三十七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善璉湖筆小鎮」是為數不多以地名命名的特色小鎮。

小鎮建設規畫中除了製筆外,還包括了文化旅遊與休閒的產業導向,旅遊者可以參觀湖筆製作上百道工序中的每一道,愛好者可以私人訂製個性化的湖筆。

記者在鎮上的湖筆街走訪發現,原先傳統的「前店後坊」式的筆莊從散落鎮上到現在集納於一條街上,成為當地旅遊的一個重要景點。

在這條街上,記者還發現由湖筆衍生出來的胎毛筆、金婚筆等收藏用途的產品,目前正在成為傳統湖筆產業的一種新興衍生品,一路走俏。

各地有不少父母將初生嬰兒第一次剪下來的頭髮,寄到永鑫筆莊。老闆王蓉兒告訴記者,他們以傳統湖筆製作工藝製成胎毛筆、胎毛章等,為初生子女留作紀念,生意很好。

對於馬志良來說,他的轉變是「用兩條腿走路」。「有人告訴我,要保留傳統,不可以追風;有人告訴我,要尋求改變,做一些新的東西。」馬志良說,「穿長衫」的湖筆,現在也要偶爾開始「穿西裝」。

既要保留最傳統的製筆技藝,也要開發新的產品。馬志良口中的「新產品」就是給書法愛好者私人訂製。

「這恰恰印證了老字號需要在老品牌的基礎上,打破消費者以往形成的形象包袱,重新尋求新的市場切口。」和湖筆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四德筆房老闆慎鶴雲說。

近日,善璉鎮接待了一批來自法國森林中學的師生。鎮黨委書記錢紅梅說,學生們很愛提問題,不論走到哪裡都不停地問問題。聽著一個個關於湖筆的故事,他們時而好奇,時而豎起大拇指,對湖筆文化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在慎鶴雲看來,近年來國學熱、私塾熱、海外孔子學院的興辦,都是拓寬品牌的商機。「中國人的文脈是連貫的,只要有中國文化在,就有毛筆在。」

8道大工序120道小工序 父與子的傳承

守著歲月的斑駁,古鎮善璉,在夏日顯得格外安寧。

在一棟四層樓的廠房內,馬志良這個年近六十歲的男人還記得第一天來善璉湖筆廠上班的日子,那是一九七九年。

一九五○年代,馬志良的父親參與籌辦起了善璉湖筆廠,並擔任第一任廠長,二十歲的他是繼承父親的事業。

當時,能在湖筆廠上班是一份榮耀。而善璉鎮年產湖筆可達八百萬枝,在大陸毛筆市場占有率約為百分之二十。

作為善璉湖筆廠歷史上第十任廠長,馬志良一說起毛筆,就開始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製筆有筆料、蒲墩、水盆、結頭、裝套、牛角鑲嵌、擇筆、刻字等八道大工序,還有一百二十道小工序……

「說起毛筆的起源,有個傳說,當年秦始皇的大將蒙恬路過善璉,救了一個落水的姑娘,後來在這裡發明了毛筆,百姓為了紀念他修了蒙恬祠。」馬志良說。

雖然只是個傳說,但從秦始皇以來二千多年的時間裡,湖筆給這個小鎮和製筆人帶來了無上榮光。沿街大大小小的筆莊裡,都陳列著無數獎牌、證書。在馬志良工廠展覽館裡,還有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

「湖州出筆,工遍海內,製筆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璉村。」這是《湖州府志》上關於善璉湖筆的記載。

「這是個苦活兒,薪水也不高。」談到「後繼無人」的問題,馬志良很憂慮。記者在幾年前曾來到善璉鎮,馬志良當時擔心的是自己這個廠無人可接,於是他想盡辦法動員在湖州市裡上班的兒子馬萬飈回來「接班」。

如今,這個夙願已經實現。

馬萬飈說,他的前一份工作是在湖州市電信公司上班,朝九晚五,每天和鍵盤接觸。更早的時候,他還修過汽車,每天揮舞著扳手和錘子。

「我也不懂製筆,老實說也賺不到什麼錢。」還處於熟悉製筆工藝階段的馬萬飈告訴記者,看到自己的父親這麼多年為毛筆勞心勞力,缺少人手,「想想還是回來吧,傳統的東西需要有人去傳承。」

「要從頭開始學的事情還有很多,製筆的大、小工序我都要開始慢慢學。現在學了三年多還學到一點皮毛而已。」馬萬飈說,年輕人願意從事這個行當的也多起來了,在他們廠裡就有二十六歲的沈文甜等人。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