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府無人駕駛巴士第一階段實驗結束,下一步將擴大到整條信義路公車專用道。圖為載人測試情形。圖/鄭清元
北市府無人駕駛巴士第一階段實驗結束,下一步將擴大到整條信義路公車專用道。圖為載人測試情形。圖/鄭清元
【本報台北訊】北市府無人駕駛巴士第一階段實驗昨晨結束,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說,這次試行非常成功,下一步將擴大到整條信義路公車專用道,也不排除從夜間延伸到日間,測試和有人駕駛車輛「混流」情形;由於事涉中央法規、硬體建置等,將再和中央溝通。
北市府與引進AI系統無人小巴的喜門史塔雷克公司合作,第一輛無人小巴本月一日起的凌晨一點到四點,在敦化南路口至復興南路口間、長度四百三十六公尺的信義路雙向公車專用道,展開為期五天測試。
林欽榮等人在昨天試行最後一天前往體驗,林在試乘過後說,無人小巴「很敏感」、「很人性化」,台北市有很好的捷運系統,無人小巴是回家最後一哩路、出門第一哩路合適交通工具,也會受夜貓族歡迎。無人小巴不僅只是數位生活的延伸,更是產業輸出,有助於扶植建立台灣產業鏈。
喜門史塔雷克總經理丁彥允表示,無人小巴在高樓林立的信義區測試,不僅是台灣第一次,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這是很難得的經驗。測試發現試行路段有捷運系統干擾定位情形,經過工程師反覆驗證才找到穩定訊號源,因此拉長虛擬地圖製作時間。
丁彥允說,無人小巴最高時速可達四十公里,測試期間一開始以每小時三點六公里行駛,待GPS穩定後,才提升到七點二公里,甚至達十公里。無人小巴除GPS定位要精準,光學雷達也很重要,信義路上都是高樓,玻璃反射等干擾也是很好的測試經驗。
紅綠燈障礙多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無人小巴可靠著攝影機辨識紅綠燈,不過部分紅綠燈沒有秒數資訊,為避免反應不及,北市府計畫向NCC申請短距離專用頻道(DSRC),並裝設在紅綠燈桿上,方便無人小巴判讀紅綠燈秒數。
林欽榮表示,下一階段無人小巴實驗將擴增到整條信義路公車專用道,試行時間也可能從夜間延長到白天,將和中央溝通法規;另外也考慮在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體園區或南港車站至中研院等路段建置無人車。
業者透露,計畫下月移師空總展開測試,目前正向相關單位申請,一旦成行,將開放民眾預約試乘。
有待法規配套
台大機械系助理教授李綱說,如果無人車真要上路,建議政府盡快訂定相關法律及建置基礎設備。李綱表示,台灣無人車發展最大的障礙是法規,目前政府仍未訂定針對無人車的法規,包括保險投保規定、系統安全設計等,也無法如國外一樣掛試車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