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30年 打開民主路

 |2017.07.16
1666觀看次
字級
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蔣經國總統接受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專訪,透露台灣即將解除戒嚴令。圖/資料照片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九日,兩百餘民眾齊聚台北龍山寺抗議戒嚴,當時的立委江鵬堅、監委尤清、北市議員謝長廷都前往參與靜坐。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昨天是台灣解嚴三十周年。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四日,時任總統蔣經國正式宣布台灣於十五日零時起解嚴,打開台灣邁向自由開放的民主風氣。三十年來,政黨從三個增至三百一十九個,社團從七百四十二個增為一萬五千五百三十九個。新聞自由度亞洲第一;全球國家自由度更獲評「最自由」,超越美、法。

人人自危 文字獄

一九四九年一紙戒嚴令,讓台灣的學術界進入三十八年的黑暗期,凡是大陸出版品、台獨或是批評執政黨等書籍,皆被列為禁書,言論自由受到種種限制,經常無預警或沒有正當理由就查禁報刊雜誌、圖書,甚至入創作者於罪,讓文化界人人自危,擔心「文字獄」加身。

作家李敖、金庸、柏楊和許多過去的黨外運動人士的作品,都因為直接批評,或被認為含沙射影地諷刺執政者而遭禁。如一九六○年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被勒令停刊,李敖出版自印的「傳統下的獨白」、「文化論戰丹火錄」等十餘冊書被警總查禁,連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也因對白「王語嫣見兩個人在打架,就隨口說:這是江南蔣家的名招『過往雲煙』」,被認為是「指桑罵槐」,遭到禁止。

警總文人 諜對諜

戒嚴時期台灣以軍令掌管民政,台灣警備司令部居領導地位,集黨、政、軍、情、特於一身,權責包括戒嚴地區衛戌、保安、後備軍事動員、文化審檢、入出境管制、郵電檢查、電訊監查定位監聽等任務,扮演統合治安與情治任務的多重角色,並審查言論、箝制思想,是威權時期政府破壞人權的代表。

警總政六處主要任務是對大眾傳播媒體、出版品檢查與限制,負責文化檢審,並配合行政院新聞局、警方查扣「黨外書刊」。而為了透過文字、圖片突破政治禁忌,傳達民主、言論、思想自由,文化人與警總幹員展開諜對諜。

在文化與出版界三十五年的李彌堅回憶,當時為了降低查抄黨外雜誌的警總幹員戒心,調虎離山,趁著請幹員吃午飯聯誼,書報社的派車兵分多路,同步出擊。

報章雜誌 高密度

解嚴後,台灣無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都能朝向多元發展。黨禁與報禁解除,媒體百家爭鳴,平面和廣電媒體進入戰國時代。立案出版社在解嚴前約三千家,隨著文化審檢制走入歷史,媒體無須登記,出版社在二○○七年增為九千三百八十八家。報社也從三十一家增至二千三百二十五家,雜誌社達五千一百七十八家,台灣報章雜誌發行密度在當年高居世界之冠。

此外,當時教科書由政府統一編制,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楊國揚表示,內容不乏民族精神、政治人物事蹟等題材,教條意味濃厚,直至解嚴後鬆綁編寫權,才讓教科書走向多元觀點。

解嚴大事記

1949年 5.19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頒布『台灣地區緊急戒嚴令』。

1986年 10.7 蔣經國總統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表示將解除戒嚴,並開放黨禁。

1987年 7.14 蔣經國總統正式宣布:「台灣地區自7月15日零時起解除戒嚴」

1987年 7.15 「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開始生效

1987年 11.2 開放赴大陸探親

1988年 1.1 開放報禁

1988年 1.13 蔣經國總統病逝

1990年 3.16 野百合學生運動,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政經改革時間表」四大訴求

1991年 4.22 國民大會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並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91年 12.21 舉辦第2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1992年 12.19 舉辦第2屆立委選舉

1996年 3.23 總統直選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