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攝影 早市的蟳埔女

圖與文╱阡陌 |2017.06.18
1706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 阡陌(本名陳雲和) 出生於西元一九四六年,台灣屏東農村。 喜歡親近大自然、旅遊和寫作。五十五歲開始跟隨李坤山老師學習攝影,透過小小的觀景窗,用心觀察大自然和生活周邊的人、事、物,視野漸漸拓展,心靈日益豐富。從此,攝影結合文字,成為我努力寫作的原動力。圖╱阡陌
挑擔 圖╱阡陌
簪花圍 圖╱阡陌
招牌 圖╱阡陌
歸 圖╱阡陌
早市 圖╱阡陌
賣漁鮮 圖╱阡陌
雙姝賣菜 圖╱阡陌

文╱阡陌

仲夏時節,在李坤山老師帶領下,我們一行十六人前往福建省泉州、惠安,去拍攝漁女風情。

蟳埔女與惠安女、湄洲女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

蟳埔,位在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的一個小漁村,目前已發展為社區,距泉州市區大約十公里,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婦女從小下海捕魚撈蝦捉螃蟹,挑到市場擺攤販賣,人稱蟳埔阿姨,又稱蟳埔女。

一早,巴士從泉州市開往豐澤區,下得車,往蟳埔文化社區行去,大家手握相機,眼觀四方,搜尋蟳埔女芳蹤。

「快,那邊來了一位!」有人大叫,果然,不遠處有位挑竹籃的婦女,頭上戴著鮮花,身著小碎花上衣、黑色褲子,腳趿塑膠拖鞋,緩緩走過來,我趕緊調整鏡頭,瞄準她喀喳、喀喳猛按快門。「啊,蟳埔女!」我忍不住驚呼。

跟隨著她往刻有「蟳埔」二字的大石塊方向前行,漸漸進入市場,兩旁林立著水泥造的小洋樓,樓下商店毗鄰連結,賣米糧油鹽的,賣香燭的,賣衣服頭飾的……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市場裡,頭上頂著「簪花圍」的蟳埔女,這裡獨自一人,那裡三兩人,更有一群六七人圍成一圈,低頭專心挖海蠣;有人地上擺著各種漁鮮販賣,有的挑著菜籃遊走攤位採買。頭上的花飾、身上的服裝,成了超級吸睛的目標,好一片紫嫣紅。她們交頭接耳,討價還價,頭上的花飾顫搖搖地,構成蟳埔早市的獨特風景。長年的海風把她們吹曬成黑褐色,但那漂亮的簪花圍,純樸親切的笑容,樂得大夥開懷猛按快門。

蟳埔女服裝簡樸,上衣是鮮艷的小碎花,講求與肩、胸、腰相協調,不論苗條或豐滿,穿在身上都能顯出柔和曲線。黑色寬筒褲,顯得穩重又方便勞動。喜愛戴花,是蟳埔女的傳統習俗,已婚婦女將長髮梳好盤在腦後,綰成一個圓髻,橫插一根象牙簪(有些則用竹快代替)。再用鮮花串成花環,繞在髮髻上,俗稱「簪花圍」。大多採用當季的鮮花紮成花環,有暗香浮動的茉莉、含笑、玉蘭、柚子花等,也有薔薇、桃花蕾、康乃馨等鮮艷奪目的花朵,紅、黃、白、紫等顏色,彷如頭上頂著小花園。也有些用絹花的,顏色更多彩。據說,蟳埔女「戴簪花圍,插象牙筷」的頭飾是從宋代以來從中亞流傳過來的,年紀愈大戴得愈講究。

除了頭上的簪花圍,她們的耳飾也別具一格。未婚女孩戴丁勾耳環,不加耳墜;結了婚後則戴加耳墜的丁勾耳環,稱「丁香墜」。當奶奶後改戴「老媽丁香墜」耳環。於是,耳環的樣式成為外人區分她們輩分的重要標誌。

蟳埔女頭飾文化的形成,從東晉以來,歷經改朝換代,直到現在,都能因特定的勞動形式和生活環境,由母教女,婆傳媳,世代相傳下來。

蟳埔女的妝扮,頭上繁複,衣褲合身舒適,腳下卻再簡單不過,不是踩著拖鞋便是打赤腳,充分顯露漁女勤奮耐勞的本色。相對於稱呼纏足的「縛腳氏」,泉州市城裡人稱她們為「粗腳氏」。

蟳埔女的身影太迷人,吸引著我細細捕捉入鏡,時光靜止了,我恍如遊走在東晉時代的一處桃花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