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吻鯝魚逆流而上,沿途會衝上岸際產卵。圖/羅建旺
今年首批溯游產卵的圓吻鯝魚昨天現蹤,景象壯觀,今、明兩天數量會更多。圖/羅建旺
【本報綜合報導】每年端午節前後,宜蘭縣礁溪鄉龍潭湖的圓吻鯝魚都會成群逆流而上產卵;今年首批逆游魚群昨天出現,不少遊客為牠們加油。
「全世界只有龍潭湖看得到圓吻鯝魚溯溪產卵!」礁溪鄉龍潭村長李志文表示,圓吻鯝魚數量稀少,目前能有完善環境讓民眾看到圓吻鯝魚溯溪的只有龍潭湖;昨天所見的鯝魚群只是先鋒部隊,可能不到百分之一,預計今、明兩天逆游數量大爆發。
每年端午前後
溯溪產卵
圓吻鯝魚過去是台灣北部常見魚種,曾被認為不敵外來種而滅絕,沒想到龍潭湖因棲地未被破壞,仍有族群棲息。
圓吻鯝魚為體外受精,會沿狹小水道往上游,藉此摩擦身體射精或產卵,形成特有景觀。十六年前,李志文與居民發現圓吻鯝魚都在湖畔摩擦,他們開始著手復育,營造野溪環境,讓魚群能在逆游時摩擦身體。
圓吻鯝魚平常生活在湖底,端午節前夕湖水溫度升高,魚群陸續浮出水面,魚身黏膜褪除、變得粗糙以利溯溪,開始逆流而上產卵。
今年首批溯溪產卵的圓吻鯝魚昨天上午現蹤,牠們成群結隊、力爭上游的「勵志秀」,讓不少遊客看得興奮、為牠們加油,有的人直呼「好療癒」。
李志文說,圓吻鯝魚每批溯游時間約三天,之後的一批相隔約七天。社區編組巡守隊,二十四小時守護圓吻鯝魚,提醒遊客觀賞之餘不要侵擾生態。
設保育園區
小村貢獻大
圓吻鯝魚俗稱「鯁仔魚」,是台灣原生魚種,分布在淡水河系及宜蘭地區河系湖沼。行政院農委會一九九○年出版的「野生動物調查手冊」中宣告圓吻鯝魚絕跡,不料一九九九年六月間,被人發現圓吻鯝魚祕藏在龍潭湖。
去年,龍潭社區透過農村再生執行計畫,打造圓吻鯝魚洄游復育園區,設置解說設施、觀魚平台,並延伸出魚蚌共生、溼地動植物等生態觀察園地。因保護鯝魚,湖邊小村轉變成具有生態教育意義的農村。
昨天生態園區舉行成果展,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出席,驚喜見證鯝魚逆流而上,相當肯定保育成果。
林聰賢表示,龍潭社區是農村再生的典範,社區居民共同保護的鯝魚溯溪生態更是世界奇景。農委會將與各社區訂定生態綠皮書,期許更多人投入社區工作,讓農業邁向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