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 1955】 成為細流:與「戰鬥」協商,或沉默

文/蕭鈞毅 |2017.02.27
1452觀看次
字級

文/蕭鈞毅

一九五四年,在《文藝月報》的創刊詞上,主編虞君質明白了當地寫下了,三點延伸自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對「戰鬥文藝」的呼應:

「一,要求作家們整理並發揚中國文藝上的寶貴資產;二,要求作家們把反共抗俄的題材,滲透到一切生活的領域之內;三,要求作家們在情感上團結起來,相互砥礪完美的品格,作為時代精神的領導」。

當官方的文藝意識形態控制日強,關於文學「寫與不寫」的難題,即變成了「(能)寫與不(能)寫」的書寫危機。

到了一九五五年,再沒有視而不見的空間了──蔣中正直接「指示」戰鬥文藝的重要性──而作為推動官方文藝意識形態的組織,一九五○年由張道藩等人創設的「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更每年以鄉愁、反共等大方向為評選標準,獎掖各種文類的作品。

漸漸地,一批又一批新的名字,如劉心皇、施翠峰、陳紀瀅、蘇雪林、尹雪曼、端人方、潘人木等作家,隨著當時官方文藝的導向,浮現而出。

在戰鬥文藝的號召下,反共文藝構築出一道以呼喊為前提,有限的寫實性作為背景的書寫範式。由反共的大纛所引導的文學,可以說是變相地鼓勵「寫實」,但那「只可以」是另一岸大陸上的實,而非當下土地上的現實。

而從日治時期延續而來的,在曾經有過的「台灣新文學」理念下書寫的作家們,一面掙扎於跨語的艱辛,另一面則陷入寫作的危境:當他們曾經受過的文學教養、訓練、以及美學的理念,在當下的時局已不再重要,他們的文學生命又能走向何處?

──他們益發地沉默了。

受難於戒嚴體制下的重重語言箝制,沉默並不意味著不寫,而是有了其他種和現實妥協的方式,他們必須學得如何轉型:書面語言上的轉型、文學語言上的轉型,以及最核心的──文學理念的轉型。

日治時期新文學的作家當然懂「何為寫實」。但此刻,一九五五年的當下,有人還在獄中,有人還在重新學習「國語」,有人仍在貧困中想盡辦法活下去,這些對他們而言的現實,卻諷刺地不再被允許書寫。

「寫實主義」這個從二十世紀前後,深刻影響了東亞,也是東亞各國接受歐洲構成「小說」這個文類的前置理解。到了一九五五的台灣,無論從日治以降的作家,或是自一九四九後來台的文人,都只能是有限度的寫實。

而這兩個不同的文學傳統,因戰後、冷戰、國家等更高「層級」的控制,被迫進入再次分配資源與理念的階段:一個新的、相互衝突並互有掩蓋的文學場域漸漸出現。

當有個「什麼能寫」與「什麼不能寫」檢測標準時,原本的文學問題,便被迫「升格」為實質的政治問題。

還記得,一九三四年因〈送報伕〉一文進入日本主流文壇的楊逵,以及一九三七年,因〈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選日本《改造》雜誌佳作的龍瑛宗,他們因身為台籍卻能獲獎而受矚目,但到了一九五五年,邱永漢於日本《大眾文藝》八月至十一月號,刊載了〈香港〉一篇小說,獲得第三十四屆直木賞──卻很少人還能夠記得,邱永漢除了是《財訊》雜誌的創辦人、成功的商人以外,他還有過對文學的理念,以及身為小說家的生涯。

同時,也有過於一九五五年同年創辦「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後改名為「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在官方文藝的領導下,婦女寫作無可避免也得和清潔、戰鬥、反共沾上邊,但這並不能阻卻女性作家的文學理想,如孟瑤在一九五○年即以一篇〈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引發熱議,而該協會陸續入會的女作家如鍾梅音、潘人木、張秀亞、郭漱菡等人,也各自由不同文類與題材,反省與書寫女人的處境。

這兩個案例,一個是原有的文學傳統與資源都宣告失效後,過往的理念都成幻夢,在「戰鬥」之下,即使不願,也被迫經過一段沉默,才能再有機會書寫;另一個,是還有資源與「戰鬥」協商的,不安於室,不滿足於文學僅能服務官方的現狀,還能有所突破。

即使國策與時局,民族主義與大一統的理念,凌駕於文學之上的這些,在惶惶的年代發揮著它們隱沒於人心背後的影響力,有意地將當時的文人重塑為同一傾向,有著同樣臉孔的人們。

但仍有努力折衝與妥協,掙脫相同的鑄模,在緊繃的文藝政策中找到文學可能性的作家們──他/她們只是暫時成為細流,等待後來的讀者,再重新聽見他們自歷史的山坡上,隨著四季豐涸不同,滔滔而下的聲音。•

【關於作者】

蕭鈞毅,一九八八年出生,現就讀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博士班。曾獲文學獎若干。為電子刊物《秘密讀者》編輯同仁。讀書,很久才能寫一篇小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