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探源】 明代熱鬧的二月二

文/周文洋 |2017.02.27
921觀看次
字級

文/周文洋

明·劉侗所著《帝京景物略》,把明朝國都應天(南京)的宮廷、官署、坊巷,過二月二的場景描述得非常隆重,我們不妨跟隨記載去看看。

二月二這天,宮廷要舉辦規模宏大的祀龍儀式,禮儀過後,皇帝要宴請文武百官,餐桌每道飯菜都與「龍」相關:麵條稱「龍鬚」、烙餅叫「龍鱗」、餃子稱「龍耳」……官署裡,府尹也要請衙役喝酒,宴席上也充滿「龍」的禮俗,比如每人分九枚煮熟的鴿子蛋,稱「九龍珠」。把含「龍」字的一句話寫在絲帛上,壓在杯下,大家輪流猜,稱為「挑龍」,猜到為輸,罰酒一杯。

「挑龍」傳到民間,沒幾人認識字,就變成了猜物品、猜數字賭酒,誰猜到誰喝,誰喝誰得,直至演化為今天的猜拳,成了世上愈輸愈能得到的賭法兒。

在民間,除了忌針(免傷龍眼)、敲梁(喚醒龍眠)、剃頭(取意龍抬頭)等活動外,還要「燻蟲」、「炒豆」。記載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燻床炕、曰燻蟲,為防龍蟲不出也。」燻蟲即是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借煙氣燻出那些轉暖復甦,危害健康的蟲子。也有一些地方用炒豆方法驅蟲,將黃豆浸在鹽水中,撈出爆炒,在鍋中蹦響,寓意驅趕蟄蟲。

二月二最普及、最熱烈的活動是舞龍,舞龍有多種形式,連孩童也以舞泥龍為戲:「應天小兒塑泥龍,張紙旗,擊鼓金,焚香各龍王廟。」舞龍燈則是「聯百燈籠為身,輥球燈為珠,亙街穿巷,導以旌旄,夾間鼓吹,萬民歡呼。」

當時的山西大同府,每年二月二都彩旗飄舞,鼓樂喧天,數萬人匯聚大東街,參加在皇太子朱桂王府「九龍壁」前舉行的盛大祭龍儀式。

朱桂修建的九龍壁,長四十五公尺、高八公尺,四百二十六塊琉璃砌成九條巨龍,有的屈爪抱珠、有的舞風弄雨、有的盤曲迴繞……形態各異、體魄雄健、栩栩如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最大的龍文化建築。

祭龍這天,太子王府前不但舞起數條五十丈長的「龍」,還上演幾台大戲,到了中午,街邊支起數十口大鍋,熱氣騰騰地煮上「龍鬚」、「龍耳」、「龍眼」(元宵)等,免費施捨給百姓,晚上還要燃放「龍火」(煙花)、舞動龍燈,把慶典推向高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